笔者前阶段听过一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课,深为教者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所叹服。下文将以此课中一道教材习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资源创造性使用的相关策略。

[案例]

习题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意图解读:

教材习题要求学生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意在再次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并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紧接着,菜椒老师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意在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通过此题的练习全面巩固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

深度思考:

移多补少的思想是平均数产生的根源。在这个移一移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到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而利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来直接计算平均数,也正是在移多补少的基础上产生的简洁的、一般化的解法。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关联的。与其说是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还不如说前者为基本思想,后者为基本算法。因此,理所应当的,在此题的练习过程中,应通过操作与计算让学生再次充分感悟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巩固平均数的基本算法。然而它们却又都可以用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是,在选择何种方法时,却又需要根据这一组数据的实际情况灵活决定。显然,图中3个笔筒中的铅笔数量均比较小,尤其是笔筒的数量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移一移可以快捷地解决问题,而通过算一算来解决问题会稍显麻烦。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感悟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呢?教者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一、原题练习

1.出示教材原题(图和第一问),让学生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2.让学生独立进行移多补少的思考,并组织交流结果,回答问题。

3.出示第二问“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启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归纳小结: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均分)

二、初次变化练习

1.改变习题图,将原先的3个笔筒中铅笔数分别改为6、7、14。

2.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3.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更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组织小结,让学生感悟到在一组数据大小比较悬殊时,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