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清晰严密的结构。

2、从寻找中心句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说明:

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晰严密,分写的三部分内容各有中心句统领,学生在阅读中能较快地找到中心句,从而以中心句入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数字是枯燥的符号,而本文却给我们展示了数字世界的“身世”、“情趣”、“遗憾”等丰富的内容,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最常见最使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反对现代“数字”迷信。

教学重点

寻找中心句,概括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

说明:

本文以总分形式,运用中心句,对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进行了“杂说”,使人们对数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增长了知识。所以作为重点学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数字“身世、情趣、遗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说明:

学习本文,我们能够较容易地概括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的具体表现,但是否能从数字的“遗憾”中领悟到培养科学精神的迫切性,从数字的发展史中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以培养一种意识、树立一种精神是长期的、艰巨的。我们把它作为难点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联想猜题

导入课文

1、板书:数字

提起数字你会想到些什么?

2、从学生的交流中引出板书“杂说”,导入新课:本文作者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学生展开联想,并作交流。

(学生回答中涉及课本以外的数字知识,教师应予以赞赏)

从数字的联想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从学生已有的数字知识,导入更有新意的数字世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梳理结构

整体把握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数字进行了“杂说”?分别圈划全文的中心句和每一层次的中心句。

2、全文采用什么结构?

1、默读全文,寻找关键句。归纳、交流。第一节总说数字具有丰富的身世、情趣、遗憾,第二到第十四节分述以上内容。

2、全文总分结构。

阅读全文,寻找中心句,总体把握全文介绍的内容以及结构,整体梳理感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层学习

加深理解

1、数字的身世曲折复杂,教师出示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填写

2、数字的情趣、遗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

2、阅读课文,概括理解:数字的情趣①易于记忆,便于交流;②在文化生活中给人以无穷的乐趣。③数字的遗憾是人们利用数字,搞迷信活动。

此部分内容通过分层合作学习,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始终围绕文章内容,局部加深学习,在加深理解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教育。

拓展延伸

仿写提高

1、除了文中提及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的趣话和遗憾,请补充有关内容。

2、关于数字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3、学习本文的结构安排,仿写其他事物的杂说。

1、学生仿照课文,调动积累,列举相关成语、谜语和现代短信息等有关数字的趣话和遗憾。

2、今天,“数字 ”与整个信息时代紧密相关, “数字”与“信息”联姻,创生数字通信。数字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数字音乐;用数字信号技术进行制作、播出和传送的电视,便是“数字电视”……

3、课后自由命题写作《 杂说》

1、此环节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迁移中注重对学生原有积累的调动,在相互补充发言中,又有新内容的产生和积累。特别是在数字的情趣和其他知识的补充中,涉及到手机短信、数字音乐、数字电视、数字信息等,对数字的理解体现了时代特色,创新精神的培养自然而生。

2、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的教学,也可以从“数字杂说”的“杂”字入手,请学生思考:“杂”体现在哪里?通过对“杂”的深入分析,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

练习举隅

1、请猜猜下列年龄的古称代表多少岁?

①、花甲之年

②、不惑之年

③、而立之年

④、豆蔻之年

⑤、知名之年

⑥、耄耋之年

2、根据对联回答问题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问:这是一个秀才给当地农民写的对联,它的含义是什么?

3、明代一老先生珍藏有苏武的一幅名画《百鸟归巢图》,特请颇有名气的诗人伦文叙为画配诗。诗曰: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请评析一下这首诗中数字的妙用。

附一:

数字的发展过程

时间

地点

创造者

名称

主要内容

评价

1、

2、

3、

4、

所填入的答案依次是:

第一排: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字母表、用字母代替数字

第二排:2000年前、地中海周围及欧亚非三洲、古罗马人、罗马记数法、罗马数字。

第一、二两排的评价“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不方便”。

第三排:2000多年前、印度、印度人、阿拉伯数字、1、2、3……0、非常方便,传遍全世界。

第四排:距今7000-5000年前、河南(半坡文化遗址)、中国人、中国数字、一、十、百、千、万……、独特而悠久。

附二:练习举隅答案

1、六十岁、四十岁、三十岁、十七八岁、五十岁、八九十岁

2、缺衣(一)少食(十)缺东西

3、诗人巧将数字嵌入诗中,天衣无缝,富有情趣,一句中两数相加是两只,二句中三乘四、五乘六、七乘八之和是九十八只。两个得数再相加,总数为一百只,刚好与画中的鸟数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