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厚积薄发,博采众长,形成丰富的经验。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搞新课程教学。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最新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都要去学习。深也罢、浅也好,只要学习并能从中有所收获就行。最要紧的是要认真领会其精神,针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制订出适用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教学计划。服务于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以下是我对语文教学的浅显的认识,不足不对之处还望谅解。

一、准确的理解什么是语文教育

按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注解,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谓工具性,我的理解,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言这个工具。

但是语文它又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它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必然蕴含和承载了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学生在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这个工具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民族语言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不应该只是一种被动的浸染,还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最主动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即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思想更充实,精神更丰富,头脑更聪明。

二、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先生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不搞花架子,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教学生怎样读书的。”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些朴实而又永远经得起考验的教学思想说明,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通过学生对范文文本的阅读来实现的。可是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怪圈。不少语文教师并不是以“教会学生读书,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和语言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力量的美”为目的来教学,而是以应试为目的,以试题为中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都变成了在考试指挥棒下盲目机械运转的“奴隶”。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讲代教,忽视了课文整体美,只盯着文中的考点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把老师反复咀嚼后的东西强行地喂给学生,不是指导学生去阅读理解课文,而是把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一点一点的扼杀,本来最富有美感,最具有创新,最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语文课,现在却变得索然无味了!

三、教学中科学设计,大胆尝试

其实,语文教学是最强调其科学性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教学就没有活力。语文教师要深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掌握好语文教材的精神实质,并运用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设计,设计出更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有些教师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总是担心做不好,怕出洋相。一味纸上谈兵,却根本不愿去尝试,这不仅不能提高语文教学,反而还滞后语文教学的发展。只要设计科学就该大胆尝试,哪怕出几次洋相又何尝不可呢?

四、生活中广泛积累,丰富技能。

语文教学丰富多彩, 变化无穷。作为语文老师却要多方努力,广泛积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看光碟,听专家讲座等等,同时,可以从教学理论、教学专著等方面去阅读,从中吸取有益的教学经验;再就是与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作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技能。可以肯定,语文教师只要广泛积累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技能,才能更上一层楼。

每一位教师只要随时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利用理论指导,随时反思,就不容易走弯路。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