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简介 谈到「口琴」﹐大家对他的感觉大都是像「玩具」﹐似乎还称不上一件正统的乐器。为了提升口琴的地位﹐这两百多年来不计其数的有心者前仆后继﹐牺牲奉献﹐不论是在硬体的开发、或是软体的研究使得口琴渐渐得到认同与肯定﹐虽然离理想尚有一大段路要走﹐不过我们相当乐观其成有鉴于现代人对于口琴﹐吹得人多、但了解的人少﹐所以特地出版一系列的乐谱教材﹐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推广口琴音乐略尽一份薄力。

比起其他正统乐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其实相当的短浅﹐而且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这也是个人为何在此仅能浅论而难能深究的主要原因。在参考过许多版本后﹐有些记载看法倒是放诸四海皆一 致:「笙」为我国古乐器八音之一,是一种具有自由律动的簧乐器,也为最早的一种具有和声的乐器,所以它被认为是近代口琴的先驱。笙在十八世纪时,流传到欧洲,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期渐渐地人们从它的结构而研究发明了口琴,簧风琴(Reed Organ)和 萨克斯风 (Saxophone),因而笙也 被公认是它们的鼻祖。

有一位法国的锺表匠叫弗里德利克布殊曼(Christian fricdrich Ludwig Buschmann),他拿笙作样本,将15根音笛(Pitch-Pipe)排列在一起,依其长短而发出高低不一的声音,他称这种简单小巧的新发明为口琴 (另一种说法是命名为「aura」),那是公元1821年。布殊曼形容他的发明是「一件其实独一无二的乐器……,口琴仅祗有四英寸长的直径和长度,使用 21音阶,演奏时可能程度同钢琴的音阶一样,渐次升高,可是没有钢琴的琴键,用六个协和音,只要演奏者能控制呼吸即可。」

布殊曼独特的乐器,一时曾流行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那时很奇怪的并不是用来吹奏;当时贵族妇女将它做为饰物带著,而绅士们则将它安装在手杖的顶端以示美观。布殊曼被后人称为「口琴之父」,实不为过。在十八世纪初期,乐器的演奏尚未受人重视,而口琴之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可见其优点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后来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汀梅斯纳尔(christian Messner)的编织者以仿制这种乐器作为副业,当时又有一位钟表匠名叫马德和来 (Matthias Hohner)他购买了一支梅斯纳尔的仿制品,开始研究如何再去改造它;这也奠定了往后他自己在1857年开始生产口琴成功的基础,从每年仅生产650 支口琴﹐到了1900年,每年可生产四万支口琴,今天和来厂已能在一小时生产超过650件乐器(还有其他乐器),全年已超过了230万件,其分厂遍布全球﹐在硬体的开发上﹐德国HOHNER厂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