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美和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2.理解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观察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

对梅雨瀑,特别是对梅雨潭的描写。

教学难点

描写梅雨瀑的观察点,学生初读理解会比较困难。

教学疑点

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后写梅雨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绿》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当时我国文坛仍涌动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作者思想上仍洋溢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冲破封建樊篱、勇于探索进取的激情,因而文章写的清朗明快,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融入到对秋水描绘中。

二、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1.把握下列词语,准备默写。

惊诧(chà)  呈现  盘踞(jù)  翼翅  天宇  绺(liǔ)

倏(shū)  鞠躬  皱缬(xié)  处(chǔ)女  蕴(yùn)蓄

鲜润  轻盈  临风飘举  挹yì  明眸(móu) 善眯(lài)

掬(jǖ) 尘 滓(zǐ) 薄 (bó)阴  棱(léng)角  什刹(shí chà)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踞: _________倏:_________ 离合的神光:_________

皱缬:_________

挹:_________ 明眸善眯:_________

掬:_________ 惊诧:_________惊讶,诧异。

蕴蓄:_________积累或包含在里面未表露出来。 尘滓:_________ 杂质。

3.作为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有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你觉得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品味情感。

四、初步完成学案

课堂学习

导入: (出示PPT1)

朱自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散文《绿》。 [板书] 绿 朱自清

春天是充满绿色的,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有好多句子写到了“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叶儿都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绿》,并不是春天的绿,而是写秋季的绿。也不是写小草、树叶的绿,那么是写什么地方的绿呢?

[板书] 梅雨潭的绿

秋季,照理说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而浙江仙岩的梅雨潭却充满着绿,充满着奇异的绿,醉人的绿,它招引人们去赏绿、品绿。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梅雨潭去游览一番吧!

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出示PPT2)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范读]

二、分析首尾两段及第二段

现在,我们来讨论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互相照应,点明题意。

再深入思考: (出示PPT3)

① 首尾两段的句式是否相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用意?

明确:不仅句式相同,而且文字也基本相同;用了反复手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给人的印象之深。

②如果把第一段改一下,改成:“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被梅雨潭的绿吸引住了”大家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色,梅雨潭的“绿”不是一般的绿、普通的绿,而是奇异的“绿”,是使人“惊诧”的绿。因此,“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本文的“文眼”。

② 那么,首尾两段有没有不同之处?是何用意?

明确:末段多了一个副词“不禁”。首段是写刚到梅雨潭时的感觉,而末段则是观赏了梅雨潭的绿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所以加了一个“不禁”。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出示PPT4)

明确:观察点移动了三次:第一次“走到山边”;

第二次“坐在亭边”;

第三次“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或“站在水边”。

[板书] 山边 亭边 水边

再深入思考:

①前两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什么?

明确:在“山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梅雨瀑;

在“亭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较多,有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描写更为细致的也是梅雨瀑。

[板书]  梅雨瀑

②两次对梅雨瀑进行描写,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从不同观察点对同一景物作了两次描写,这种写景方法叫什么?

明确:“山边”看瀑布,要“抬起头”,这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亭边”看瀑布,“不必仰头”,这是平视,写的是近景。这种写景方法叫定景换点。

[板书] 仰望 (远景)

平视 (近景)

定景换点

③ 梅雨瀑是很美,在“山边”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哪几方面来描写?

(出示PPT5)

明确:声:“花花花花”;连用四个拟声词,让游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色:“白而发亮”

形:“一带”; “带”是个量词,又有比喻作用,描写出瀑布的形状。

④ 再看在“亭边”时,作者除了描写了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描写瀑布的? (出示PPT6)

明确:声:“分外地响”

形:“扯成大小的几绺”

色:“飞花碎玉般乱溅着”

正因为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梅,所以人们称之为梅雨瀑。这里写小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别有情趣。“这里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水花似与游人逗乐,使游人兴致倍增。

三、分析第三段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产生一个问题: (出示PPT7)

(1)这篇文章是要写梅雨潭的绿,而作者为什么要写先梅雨瀑呢?

因为“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是由梅雨瀑形成的。所以有必要先写梅雨瀑。而梅雨瀑也是一处胜景,值得描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我们等一下再讨论。

深入思考: (出示PPT8)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作者为什么不用“吸引”,而用“招引”?

明确:⑴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静态写成动态;

⑵梅雨潭的绿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以及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在作者笔下,真是:写山山有情,写水水有意。

(出示PPT9)

②“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为什么不用“捕捉”,而用“追捉”?

明确:写出作者探奇览胜之心的急迫。

(出示PPT10)

③接下来,用一连串动词“揪”“攀”“探身”“鞠躬”,描写“追捉”的过程。从这些动作中看出,“追捉”的过程是很难的,而作者不畏艰难地去追求,这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梅雨潭的绿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出示PPT11)

④作者一直追捉到汪汪一碧的潭边。可这时的他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为什么靠得越近,而心中反而没有了呢?

明确:因为,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正“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换句话说:作者整个心儿都被潭水的绿占领了。

小结:梅雨瀑美不美?美!但是,梅雨潭的绿更美,更动人,更能使人陶醉。由此可见,作者前面写梅雨瀑,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成因,更重要的是为了起衬托作用。这种写法在《幽径悲剧》中也运用过:幽径之美是为了衬托紫藤萝之美。

[板书] 衬托

(2)作者从“亭边”来到“水边”,移步换景,从写梅雨瀑转入写梅雨潭的绿了。

[板书] 移步换景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绿的? (出示PPT12)

深入思考

①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出示PPT13)

明确: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板书] 醉人 奇异

②作者先用一感叹句“那醉人的绿呀”领起,然后用一连串的新颖生动的比喻来加以描绘。请同学们把有关段落朗读一下,从“那醉人的绿”读到“看不透她”。一边读一边把喻体找出来。这里连用了哪些比喻?都在比喻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去描绘绿的?写出了梅雨潭的绿什么特点?

明确: 相应出示(PPT14)(PPT15)(PPT16)(PPT17)(PPT18)

比喻句

描写对象

描写角度

突出特点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厚积”

潭面

形状、深度

大而浓绿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水波

静态

舒展而微波荡漾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动态

“像涂了“明油”一般”

水光

亮度

光滑、鲜明、晶亮

软、嫩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质地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水色

色彩

纯净、温暖、柔润

小结:潭水之绿,本是难以言状的,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经他这么一说,潭水的绿就好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种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设喻的方法,称作博喻。

[板书] 博喻

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也曾用过这种方法。想一下:比如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为了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把她跟其他著名风景点上的“绿”作对比: (出示PPT19)

[板书] 对比

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四个著名风景区的“绿”都是美的,但作者觉得都有缺憾。那么梅雨潭的绿,绿得怎样呢?作者没有说。但是,我们读者却可以从中体味得出:既然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虎跑寺的绿壁太浓,那么,梅雨潭的绿就不淡不浓。

即,浓淡相宜。既然西湖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么,梅雨潭的绿就是不明不暗。即,明暗适度。用一句成语,就是绿得——恰到好处。就像“东家之子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出示PPT20)

④经过这一番比较,更突出了梅雨潭“绿”得可爱,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爱之情,竟脱口而出:“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里,把原来的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绿比拟为人,并与她直接对话,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方法。一般地说,一篇文章前后的人称要统一,但在抒情散文中,有时感情达到**时,可以变换人称,便于抒发感情。

[板书] 呼告

⑤接下来,作者写了自己的猜测:梅雨潭,为什么绿得这样奇异,这般鲜润?分析了两个原因:1.潭深; 2.融进了一块蓝天——想像力何等丰富。面对着梅雨潭,作者再次赞叹:“那醉人的绿呀!”

⑥此时此刻,作者深深地为之陶醉了。而赞叹之余,又忽发奇特地想象。

什么想象? (出示PPT21)

明确后,请同学们朗读“我若能……我若能……”,并做下列练习:

A.填空: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B.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小结:可见,作者心目中的绿,已不是一般的绿了,而是神奇的绿了。

[板书] 想象

⑦梅雨潭是奇异的绿,是醉人的绿,作者面对这绿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似乎面前的已不是梅雨潭,而是一个天真活泼、鲜润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作者又是“拍”又是“抚摩”,还要“吻”呢!不仅如此,作者还为她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女儿绿”。

小结:这里的描写,把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对祖国山水的如痴如醉的深情,表达得真是淋漓尽致!

总结课文 (出示PPT22)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用热烈、明快的色调描写了明丽多艳的画面,把梅雨潭的绿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板书] 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完善学案;

3. 结合课后“几个问题”,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