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准备课。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二期课改新教材则放在二年级上,放置的年级不同,具体的目标要求也不同,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认知过程有相同的地方。问题是二年级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研究教材后,用“以例教例”的思路,课上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将教材重组,创设了较多的操作活动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获得本节课新授内容中“新”成分的初步体验和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理解“新”成分。一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用多媒体使情境更加生动。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获取信息。三是启发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来理解新的算法。总的原则是尽可能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时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实物——图形——算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情分析:

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掌握了乘法的口诀。在这基础上本课“新”的成分就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5个3加3个3就等于8个3,可以合起来算。有了“新”的成分再思考: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提供信息、启发思维。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能在老师引领下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究。班上有几个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等方面与其他学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参与新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知道几个几减几个几可以用乘法来算。

3.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表象训练及数学语言表达,经历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策略: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情景教学法、同伴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比赛法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新授中多媒体课件演示由静到动在课上共用4次,让学生有了一种真实的观察体验过程。从实物抽象到半直观的图形,从看圈说说、算算到照样圈和算,再到自己独立圈、算一算。既强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又逐步提升了练习的思维容量,使每个学生不但获得了感性认识,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

课前准备:

师:课件、磁铁。学生:学具、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铺垫新知

口头列式课件出示

5盘绿苹果3盘红苹果

1、用我们学过的本领算一算红苹果和青苹果一共有几个?

2、如果老师的问题改成青苹果比红苹果多几个,你们准备怎么算?

二、主动探究

1、发现规律

2、反馈:师黑板演示。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a:5个3是15,3个3是9,15-9=6,青苹果比红苹果多6个。

5×3=15,3×3=9 15-9=6 b 5个3减去3个3就是2个3,2个3就是6。

5×3-3×3=2×3=6

3、算式中每一部表示什么?

4、揭示课题:5个3减3个3等于2个3

5、5个3,3个3 和2个3转换成倍的说法

a 生汇报。

b 板书:3的5倍减3的3倍等于3的2倍

6、试一试:(练习纸)

3盘黄苹果,4盘红苹果,每盘6个。用今天的新本领你会算吗?

反馈。

7、小结

三、分层巩固,内化新知

1、第一层次练习

三角形图先出示左边,再

出示右边,左边比右边多几个三角形?同桌相互说说怎么想,怎么算。

想:()个4减()个4等于()个4 ()×4-()×4=()×4=()

反馈

圆形图:用刚才的思考方

法来算左边比右边少几个圆形,要先做什么事情?照样子圈完再算一算

()个()减()个()等于()个()

五角星图:圈一圈算一算

小组交流小结:你们小组想出几种圈法?每种圈法怎么想怎么算?

2、第二层次练习

a基础练习

①14×7-4×7=()×()=()

②7×3+2×3=()×3=()

③9×4-()×4=2×4=()

b实践创新

①6×8-8=()×()=()

②11×5-5=()×()=()

c一题多解

电脑演示:2盆绿苹果4盆黄苹果

黄苹果比绿苹果多几只?怎么算?现在为什么不能巧算?动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些苹果重新放一放就可以巧算了?

四、总结

本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