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 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3)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4)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

观察并比划图钉的长、食指的宽。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混淆数字与刻度线的概念,在这里有必要强调长度是以刻度线为准的,为后面正确测量打基础。同时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去举例并比划,形成表象,加深印象。]

3、感知几厘米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

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师比划),2厘米长吗?

(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由于学生初步有了1厘米、2厘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采用先估计、后测量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不断渗透几厘米就是几大格,旨在为后面的多种测量方法作铺垫。]

(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使用“你还想知道…”的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主人的尊重,以积极良好的态度与伙伴合作,进一步认识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用厘米量

1.刚才我们已经比划了几厘米的长度,它们长吗?所以如果用厘米量物体长度的话,一般都是量比较短的物体。

那怎么量呢?想不想学?

2.指导量的方法

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量的方法。

演示同时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如果对着8呢?

3.生操作

(1)看清楚了吗?请小朋友按照这种方法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纸的短边。

(2)判断:老师发现小朋友出现了不同的方法。出示4种不同的量法,生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① 放斜了。②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③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④左边一端对着2刻度线。

(3)再请小朋友量一量长方形纸的长边,看看是几厘米。

[由于量长度是本课重点,所以这里用先演示,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为学生展示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量长度的多种方法,特别是最后一种方法,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争论,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大约几厘米

(1)你还想用厘米量桌上的什么东西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去量一量。生操作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里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与伙伴合作进一步学会正确测量,同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出了下面的大约几厘米。]

(2)量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纸条的边不是整厘米)

(3)对,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比如:(出示两条接近9厘米的线段。)

a.这条线段的长正好是9厘米吗?而是怎么样?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和9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说?

b.(出示另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呢?你会说吗?

小结:这两条线段都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9厘米。至于比9厘米长多少、短多少,我们以后再学习。

(4)那这张纸条的边有多长呢?量一量

它和那个数字比较接近,所以大约是几厘米?

再去量一量你刚才量到的不是整厘米的物体,看看是多长?

[认识大约几厘米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不是整厘米的现象,自然而然地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通过列举两条线段,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接近几厘米”来突破难点,然后再用所学的本领去解决刚才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5)完成做一做(出示)我们再来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a.先找一找并摸一摸各种东西的长。

b.量之前,请小朋友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出示“估计”)

指名估计橡皮的长、生独立估计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填写在书上。

c.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要来量一量。同桌一起去量一量并填写。

d.量好的小朋友把你量的结果跟你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

[这个练习是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练习的指导上粗中有细,所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既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全课总结

1.课前我们用不同的工具量了课桌的长度,量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什么东西量,以什么做单位?下面就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同桌两人一起合作。生操作

2.汇报量的结果:用了统一的单位厘米以后,小朋友量的结果怎么样?你觉得用尺量好不好呢?

3.课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学校里、家里面你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喜欢的东西,用尺去量一量他们的长度,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好吗?

[这一部分也设计是通过再一次测量课桌来总结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又做到了首尾呼应,完整了课堂结构。

板书设计:

量  长度

↓   ↓

短→ 厘米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