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烛、晓”,指导书写“晓、偷”。

2、通过配乐、赛读、引读等途径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体会两首诗中欢乐和孤独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通过预习、拓展,结合资料袋等手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阅读课前准备的民间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以生为本。站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角度,在他们思想认识情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解读古诗,让他们基本明白古诗的意思,对古诗描述的艺术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对诗人有所了解,对本诗的特点有所发现。激发起他们对诗人的好奇,激发起他们对经典的喜爱。以诗为本。站在古诗的角度,抓住古诗的节奏、韵律、语言、意境、情感、哲理,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步步推进式的教学,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首古诗,而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基本把握。以自然为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看嫦娥图片,认识嫦娥。(板书:嫦娥)

2、听《嫦娥奔月》的故事,激趣导入古诗学习。

师:嫦娥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谁知道嫦娥的故事呢?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大屏幕出示《嫦娥》诗配画)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种民间传说,孩子们都读过,有两个不一样的版本,这种故事的冲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就调节起来了。培根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几千年前的空子也提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学习便成功了一半。】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