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多为单方面的讲授或指令,即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预定的数学教育目标,而大大忽略了幼儿的反应和思考,致使幼儿在枯燥、无趣的数学活动中感到被动、压抑和约束,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和操作的愿望。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师幼关系的深刻含义,它形象地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抛球、接球的过程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又把球抛给对方。这是一个根据情况以不同方式不断回应对方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回应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调动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和谐、愉悦、宽松的互动情境,激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发生的。当幼儿对所提供的数学操作材料感到困惑或无趣时,教师若能巧妙地创设问题型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班幼儿使用橡皮筋在“方形钉板”上认识平面图形时,露出十分没劲的神情,认为一点都不好玩。教师借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皮筋朋友要在这块‘体操板上跳舞’,你们来试试看,皮筋朋友会跳出什么样漂亮的舞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脸上无趣的神情立刻消失了,同时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材料,高兴地说:“瞧,红色皮筋在跳三角形舞呢!”“绿色皮筋像模特儿在走直线呢!”等等。这就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幼儿通过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自主操作,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

(二)创设故事型情境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中,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创编一定的故事情境,从而使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萌发操作材料的愿望。例如:在中班活动“积木找家”中,教师创编了故事――《积木旅行记》。在积木坐火车旅游这一情节中,孩子们通过与教师玩 “点名上车”的游戏,复习了各种“等积异形板”的名称;在遇见5只小蚂蚁的情节中,幼儿在扮演“蚂蚁妈妈”的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地建构出了面积守恒的概念;在积木回家的情节中,孩子们与教师扮演各种形状的积木,在游戏中锻炼了对不同图形的记忆能力。实践证明,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互动情境,触动幼儿的心灵,诱导幼儿主动探求新知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