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植物的种子结构及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浸泡种子

二是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三是观察发芽的种子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对做实验很感兴趣,前几节课学生对植物的花、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把种子传播出去都做了研究,对种子发育成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种子能孕育新生命,种子萌发需要水份。

2、与同学一起认识种子的构造,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3、体会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产生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试验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研究种子的基本结构”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提前提醒学生准备各种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并且浸泡种子,提醒学生为了减少蒸发要在泡种子的杯子上加盖玻璃板,还有放大镜、展板、白纸等。

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力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等,指导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1、激趣引入 上课了,我先展示一张有花生、玉米等种子的图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张图片,你想知道什么?

”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么得来的,还有的说想知道种子为什么会长成植物……学生回答了很多,我接着鼓励学生: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但我们这节课不可能一一来研究那么多的问题,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种子是怎样慢慢发芽的,然后板书课题。 这样引题主要是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2、观察种子 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两种不同种子的图片,看一看,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又让学生观察浸泡过的种子和干种子的图片,经过对比学生能很快的发现浸泡的种子变大了。

这时我问:种子为什么会变大呢?学生们回答说因为种子喝了水。我趁热打铁:对,种子要萌发必须要喝水。这样通过观察干种子和浸泡的种子,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种子的萌发必须需要水。

3、内部研究 我问学生:种子变大了,水被种子喝了,那你们现在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们说想看看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我提出要求,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我下去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按实验要求去做,尽量把皮剥的完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展示。通过学生剥皮观察,再加上形象的表述,如:薄薄的种皮,白白的、胖胖的胚。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种子分为种皮和胚。 那你们想知道这白白的、胖胖的胚里面有什么吗?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轻轻掰开胚,认真仔细地观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画在纸上。

我下去巡视指导学生要小心的掰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到胚是有生命的。然后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上来展示时他们是自己的话描述出他们的发现。他们说看到了小尖尖、小芽芽还有厚厚的两瓣儿。最后我告诉学生:他们发现的小尖叫胚根,小芽叫胚芽,厚厚的两瓣儿叫子叶。又让同桌学生互相交流指认胚根、胚芽和子叶,最后一起在大屏幕上对照种子内部结构图,进一步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还动手画一画后交流展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出发现,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种子结构的科学名称,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准备。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4、谈收获 这节课虽然安排的是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段时间,实际的研究活动要持续10天左右,因此需要激励学生继续做好研究。于是我把发芽的蚕豆这部分放在课后实验,先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