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而“口语交际”指的是人们用口头语言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需要察言观色,需要快捷地判断对方谈话内容的正误、优劣,迅速地作出反应,灵敏地想出对答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不是以往单纯的听说训练,而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表达的愿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新教材对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口语交际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我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行为准则。

以往,听说训练形式比较单一,课堂上大多是一人说、众人听的局面。少数爱发言、敢于表现的孩子频频“亮相”,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内向、羞于表达的孩子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倾听者”,鲜有机会发言。课堂上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几率较少,语言精彩程度也不够。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的互动沟通。要求交际各方不仅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还要积极思维,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的目标制订为:

1、情感态度:认真听,主动说,有表达的自信心。

2、语言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文明得体。

3、口语交际能力:会倾听,了解主要内容;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复述故事大意和精彩情节;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虽然低年级孩子生活经验少,识字量不多,语言积累有限,但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多元信息的不断刺激、相对张扬的个性,使孩子们普遍对“口语交际”感到有兴趣,敢想敢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着力于抓住时机、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如何说,和尽可能地让所有孩子有参与、表达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在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尝试着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依托文本,想象与说话同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