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我准备的一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捆小棒》数学知识是认识11~20各数,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借鉴了许多同一内容的教案,开始了我的尝试。

第一次教学:我选择了一个平时看起来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发言积极,很有独到思维。一开始,效果很不错,我用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支铅笔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10以内的数的数数,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但是当我提出问题:请你拿出11根小棒代替铅笔,想一想,怎样放,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课堂陷入了僵局,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摆放在桌子上,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摆成一堆,别人就能很容易看出是11根,有个别孩子甚至用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了一个“十一”的字样,然后拉住我说:“老师这样一看就是11。”让我哭笑不得。在反复巡视了几圈后,我在全班38名孩子当中,终于发现了一名孩子是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单独放在一边,我如获至宝地把这名孩子请到实物投影仪下,请他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摆法,然后向学生推荐:像这样摆,能很方便的看出是11根。从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出他们并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摆法,但当我要求他们也像这样摆时,他们仍然照做了。由于在这一环节上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我的计划,加上后来学生在捆小棒时,许多孩子不会使用橡皮筋,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等介绍计数器时,学生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一个个无精打采开起了小差,内容还未上完就已经下课了。

课后反思:在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网上或教学资料上的相同内容的教案,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这种设计,我也很赞成这种设计,我不喜欢那种直截了当把知识塞给学生的做法,我希望孩子在课堂里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需要和过程的。但是今天这种教学状况,我几乎是把个别学生的经验强加在了全体学生的头上,他们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了知识,这与我最初的设想简直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感悟到以10个作为单位来计数的优越性呢,怎样帮助学生实现从单个计数到以群计数的思维的跨越呢?静心思考,我认为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没有这样把十个物体捆成一捆或放在一起的生活经历,而且也没有这样的需求,生活中像这样刚好10个10个出现的实例也不多,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了几天,我终于从十进制产生的来源入手,找到了灵感,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尝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