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还有人活着吗》从感人的电影镜头入手,语言平实而充满激情。文章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唐山大地震时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险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救援人员为抢救遇险者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能够独立读懂课文。

2.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

3.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

2.训练学生阅读中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

2.借助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实例让他们感受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分析:

l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分别意味着什么。

l理解“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唐山大地震及汶川地震的有关情况。

课文描述的《泰坦尼克号》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观看录像导入,引出课题。

(一)教师播放课文第1、2自然段所描述的影片《泰坦尼克号》结尾片段。播放课件

(二)学生交流,引发思考。

1、看了片段,有哪些情节感动了你。

预设:学生多会关注露茜的勇敢自救,获得生还。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救援人员的行为。

2、教师导语:露茜在那么多人带着生的信念被冻僵后,能够勇敢地挣扎,拿到并吹响救命的哨子,正是因为面对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救援人员那句“还有人活着吗”成为重燃生命希望的力量源泉。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感知文本。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之下出现的。出示阅读提示

(二)在反馈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将文中四个人物的故事概括地讲述出来。教师随机板书:

《泰坦尼克号》:救助露茜

田慧敏揪断长辫

唐山大地震 日本人片冈登获救

卢桂兰蘸尿液得生存

三、品析文本,谈感受。

(一)学生默读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把感受最深的地方标注出来,反复品读,并写出感受。出示阅读提示

反馈交流预设:

预设一:抓住描写露茜的语句“用无比微弱的声音喊着‘回来……回来……”、“露茜勇敢地滚到了冰海之中,挣扎着游到一具尸体旁,拿到并吹响了那只救命的哨子……”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露茜奋力自救的感人场面。

预设二:抓住描写田慧敏的语句“她哭着、喊着,用手拼命地揪断那有可能让她搭上性命的长长的青丝,一绺绺、一根根。双手勒得淌血了,她便用那血水濡湿干裂的嘴唇。”感受她求生的顽强与执著。通过“她抱住那陌生的叔叔,两人一起放声大哭。”感受人间真情。

预设三:抓住描写片冈登的语句“他甚至想到上帝是不是要让他代表一个民族来向另一个民族赔罪……”和“日本朋友,你还活着吗?你在哪里?”感受中国人的善良及人道的国际主义精神。

预设四:抓住描写卢桂兰的语句“她撕烂自己的裤子沾了尿液一点点往嘴里挤,她想着阳光下自己经历过的一桩桩美事、乐事。”感受她坚定的求生信念。通过“走过医院废墟时,他照例像往日一样,边走边喊:“还有人活着吗?有吗?”感受救援者一心排险、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以上四幅感人画面的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环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人物精神。对于“还有人活着吗?”在每次救援中对于救援者和遇难者的意义,教师不必过多强调,可让学生自主理解。

(二)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1.回顾一个个感人的画面,说一说“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意味着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2.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课件出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出示一组汶川地震中的救援图片。

(二)结合图片,理解“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感悟: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课件出示:人间有真情,人定胜天!

五、课外阅读。

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课下进行搜集与阅读。

由文中描写情景导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由此引出课题。让学生真实感受“还有人活着吗?”的真实意义。

由“还有人活着吗”这一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整体感知文本。

锻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借助导入时的录像能使学生轻松想象画面,感受感人之处。

通过关注动作描写,感受人物情感。

感受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感受人物。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关注学生的自主认识,为学生感悟“还有人活着吗?”的意义做好必要的情感铺垫。

在多个场面分别交流的基础上回归整体,紧扣“还有人活着吗?”展开交流。在上个环节学生自由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更规范、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更强化了主题。

用学生曾耳闻目睹的汶川地震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真正感动于“高贵的精神”之中,从而真切感受“人间真情”与“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再次体会在废墟之上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