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地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新颁布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标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立脚点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联系生活——渗透数感

正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有可以用来表述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景,唤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数的概念和现实来源和实际运用,达到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学生都会说:“今天我做对了10道数学题”或“在秋游那天我玩了9个游戏”等,于是学生就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而且要学会用数去描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学习——体验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