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

1、学生会讲的老师不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难度,有阶梯,有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语文是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除了教知识,老师注意创设了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如:“谢谢你,这一点对我很重要。”“我不知道,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哦,原来电视里也有学问。”“谁来教教我该怎么写,谢谢你,我会了。”等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了人文关怀。

3、在课堂中,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如:“你发现今天上课与平时上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说说你的心情怎样?”“还可以怎么说?换一种说法。”“故事的结果怎样?请你们自己编一编,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4、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才能受益于终身。如让学生猜,你怎么知道我们今天要认识哪几位拼音娃娃,你是怎么学会的,让学生把在生活中学习,向别人请教预习课文,联系图形、文字来识记拼音的方法等。不经意地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

5、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合作精神的培养。“你们在小组里读,会读的自己读,不会读的听别人读,等别人读完了,再向别人请教,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在课堂上他没有学会,谁愿意做他们的小老师,下课再去教他。”

6、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将做人的方法也告诉他。如“孩子们,记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温柔可以让人美丽”。“把掌声送给起立的同学,因为他们诚实。”“做人要有礼貌。”

7、注重常规的养成。如:“小手指,伸出来,指着书,认真读。”学会倾听。“拿好笔,把字写,不忘记,三个一。”写字注意良好的姿势等。

二、不足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有七八个学生一节课一句话也学不上来,坐在那里陪读,总是等着别人去教,教到下课了他还是不会。家长反馈时,我居然以为他们在听,而事实上他们在开小差,找不到上课的快乐。长期如此,必定会伤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找不到被人承认的感觉,造成恐惧上学产生自卑的心理阴影。

2、让好的同学去当小老师,下课去帮助学得困难的同学,或者让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好的孩子是不现实的。一是学生课后时间紧,又是喝牛奶,又是课间餐。而且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请教,落不到实处的话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

3、时间紧,任务重,如何面向全体,兼顾个别,很好地解决两极分化的矛盾,我在继续苦苦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