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 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缄默的, 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性”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 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 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2]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校本研修必须具有实践品性。

(一)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予以落实

在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出现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和参训教师将远程学习与校本实践隔离的现象。一种现象是“先远程学习,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划等号,出现不依托网络平台组织实施校内培训的情况。另一种现象是网络平台只以提供资源服务为主,平台没有对校本研修充分发挥促进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作用。因此,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务求构建“网下”与“网上”结合的框架。“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远程学习与校本实践“双轨”并进,专题培训侧重“专业引领”,并向校本研修延伸,使教师在“行为跟进”中跟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实现理论和理念的内化。

于没有进行资源整合或缺乏实质性合作,师训与教研、电教分离,“三套马车”并行,是不少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多头培训,内容重复,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和压力,导致应付敷衍,研训流于形式,效果低。针对这种情况,无为县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立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建立师训、教研和电教联动机制,结合专题培训开展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如,“备好课”专题培训开展了以建设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为目标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及集体备课先进学校和优秀集体备课活动案例评比;“上好课”专题培训的教学研修主题活动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大比武”。

(二)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

网络研修平台由课程与资源中心、研修与指导中心、监控与管理中心组成。其中,“课程与资源中心”根据专题培训计划和校本研修方案,建设远程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供参训教师进行视频点播观看,文本在线阅读,以及课程与资源的下载利用。在校本教学研修中,依托网络平台的“E班级”(按照学段、学科建立县域的网上学习研修共同体),组织开展聚焦主题的研修活动。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的“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5]因此,网络研修平台在培训课程建设上,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发选修课程,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从学科教学设计及点评、课堂实录及点评(视频和文本)、练习设计及形成性测试卷,以及教学用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等。而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诊断、同课异构、课例研修、教学沙龙和教学“小课题”研究等教学研修活动,网上则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说课改课等实践环节的跟踪指导,促进学科同伴的互助合作。

(三)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网络校本研修的起点是教学问题,其目标指向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通过网下“问题单”和网上问卷等方式,获取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座谈、访谈和参与观察,获取中小学集体备课、教学模式应用,以及听课评课观课议课等校本研修活动的主要问题。这是问需于“民”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第二,问计于“民”。就是将问题解决基于课堂教学和实践研修的情境中,发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将“做”(实践)与“学” (学习)、与“思”(反思)结合、与“研”(研究)结合,诊断问题(疑问)、研讨方法(设计与反思)、课堂实施(行动与观察)、改进策略(反思与再设计)。

1.做与学结合。(1)向自己学习。以网络平台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为支撑,在反复的行为跟进中,不断设计、行动、反思、改进,实现在“做中学”,把做好的说(写)出来。(2)向专家和同伴学习。打开教室的门,开放自己的课堂(网下),将自己的问题和案例“贡献”出来(网上),获取专家和同伴的指导和批评,在求教、碰撞、交流、研讨中,分享实践智慧,开拓解决思路。

2.做与思结合。(1)“做”前反思。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探寻策略方案,并预期效果。(2)“做”中反思。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效果评估和策略改进。(3)“做”后反思。“做”后更需要反思的跟进,形成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产生)、做什么(目标)、怎么做(方法)、为什么这样做(依据)、这样做有什么结果(成效)、有没有其他方法(改进),使反思逐步深入。

3.做与研结合。“问题即课题”,要把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作为“小课题”,与本校同事、与网络同伴互助合作,进行案例研究,实现经验提升和转化,发展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标,以教师们最感兴趣、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内容,以教学案例为成果形式。研究的微型课题,做到“小”(切入点细小)、“新”(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深”(思考深刻,研究深入)、“融”(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网络校本研修的内容形式

上述结合专题培训的主题式网络校本研修框架下,我校在“备好课”和“上好课”专题教师全员培训中,为落实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品性,对研修内容及其方式,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基于网络平台环境,基于县域“大校本”组织。下面分别对“备好课”和“上好课”培训专题主题活动的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备好课——集体备课活动

1.主题活动的确定。在设计“备好课”专题培训方案之前,通过调研发现,当时全县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上处于专业组织缺失状态,只有极少数学校成立了年级学科“备课组”,建设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是实施“备好课”校本研修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学科备课组和集体备课制度支撑,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将难以有效地推进下去,“农远工程”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教师备课方面应有的作用。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建设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成为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的共同需要,几部门实现功能性合作成为可能。

2.校本研修的实施。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为载体,实施结合“备好课”专题培训的网络校本研修,以诊断和解决备课中的现实问题为目标,以教学设计技能和教案反思技能训练为重点,采用观看视频、文本阅读、网页浏览、在线交流、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在线网考等形式,分为“远程学习”、“集体备课”和“考核总结”三个阶段。其中,“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问题诊断→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

(1)“问题诊断”是起始,通过备课组组内研讨,梳理出本学科备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重点)和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难点),确定一个集体备课主题:研究解决的备课问题、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2)“个人初备”。按照我县的有关要求设计初始教案,并准备说课稿。(3) “集体研讨”。学科备课组内教师陈述各自的初始教案,交流比较,达成公识,并确定一名公开课执教者。(4)“修正教案”。在学科备课组内,公开课执教者说课(或无生上课),备课组成员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最后制定出一个适合的教案。(5)“课堂跟踪”。学科备课组内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全组教师听课。(6)“反思提升”。组内教师在公开教学之后,进行围绕备课主题、聚焦备课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评议和教案反思活动,并形成备课组 “集体备课活动案例”。网络平台在其中主要发挥着问题研讨、协同备课、话题交流、跟踪指导和资源服务等作用。[6]

(二)上好课——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1.主题活动的确定。随着新课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进,为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成为教师的迫切需要。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固然重要,但中小学教师必须“赢在课堂”,也只有“赢在课堂”才有可能切实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广大教师需要的是落实新理念的,操作性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在模式应用、应变和创新中,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结合“上好课”培训,推广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模式应用为基点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成为校本研修的主题。

2.校本研修的实施。(1)选择基本模式。通过文献研修、比较和考察,结合全县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状况,以有效课堂教学为目标,选择和谐教学法作为基本模式: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2)专业引领。通过网络平台播放视频报告、网页文本浏览、相关资源下载和印发培训讲义等方式,解读基本模式。(3)应变创新。通过组织开展网上、网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示范及研讨活动,采用课堂诊断、教学沙龙、同课异构和“小课题”研究等形式,“做”与“学” “思”“研”结合,结合年段学科,对基本模式进行应变和创新,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4)“大比武”。以学科备课组为依托,以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为内容,继续深入进行集体备课,人人训练课堂教学技能,参加“大比武”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阶段:集体备课(网下组内集中,网上学科协同)——观摩研讨(在线观看,网下研讨,网上交流)——竞赛“比武”(以学区为单位,网下实施)——评选“十佳”(本阶段与下一学年度“评好课”专题培训结合进行,网下实施,在线发布,网上评议)。[7]

三、关键问题的思考

1.课程学习与资源服务方面。参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提出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认为培训专家的教学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立足本地新课程备课上课的实践案例,研修资源能够适时跟进学科教学进程,具有典型性,以实现课程与资源的“本土化”。问题和案例(在线提交)的诊断选择、资源服务(建设与发布)的及时跟进,都需要相应的机制和条件保障落实,训前、训中的将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这对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跟进指导与过程监管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实现跟进指导,答疑解惑,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所在,需要建立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的,包括课程专家、培训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县教研员)和专家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在内的研修指导团队。过程监管方面,网下的集中活动需要学校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执行,网上的虚拟学习社区和学科研修组织(E班级)要形成互助性学习共同体,则需要研修指导团队成员的到位引导和极度负责。过程监管的复杂和繁重给研修指导团队的相对稳定和确保质量带来诸多的困难。

如果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网络校本研修势必实践品性难以凸显,其愿景和目标将难以实现。为此,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提升质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