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6人,女生30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学生计算能力差些。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星期日的安排提出数学问题,并对所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份调查到的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想知道大家都在双休日在干什么吗?

二、探究学习

1.引导学生独立了解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提问: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4)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5)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6)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根据自己的爱好,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4)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5)同桌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6)全班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出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三、巩固新知

1.计算。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2.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

3. 学生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 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首先我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课前为学生创设了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

其次,我重视学生了数学的现实,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最后,我还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