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石》说课稿

一、 说课程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人说课的课程是中职语文课程。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它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生生存能力”,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对职校学生思想观念、法制伦理道德观念、文化基础、生存适应能力影响深远。

《礁石》这篇课文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现代诗文阅读单元的课文。这首诗歌短小精炼,运用了比拟、象征等几种写作方法,刻画了搏击风浪,在狂风中巍然屹立的礁石,塑造了一个受伤害而又敢于抗争的形象。通过学习此诗,让学生能够把握作者情感、咀嚼诗歌语言、体味诗歌主旨,并在鉴赏学习中积累鉴赏现代诗歌的初步知识,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学好这首诗,是对前面现代诗文鉴赏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面学习其它现代诗歌打下基础。此外,《礁石》诗歌中蕴含的人与磨难共存、要宽容和理解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哲理,能够强烈的引起中职生去反思与品味,在反思与品味中得到实现面对挫折与磨难的正确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中职语文课程学习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本诗凝练深刻、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快速背诵全诗。

(3)能模仿《礁石》诗歌格式尝试进行现代诗歌创作。

3、情感目标:

(1)领会礁石与风浪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 (2)能宽容和理解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确定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品味本诗凝练深刻、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 通过品味《礁石》如“无休止”“扑”“微笑”等精炼含蓄、形象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情感,真切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让诗歌的文学风格沉淀在学生的感知中,提高学生阅读诗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把品味本诗凝练深刻、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了解《礁石》诗歌中象征意义。领会礁石与风浪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能宽容和理解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 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咀嚼诗歌的深层意蕴是比较难的,因此,把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礁石与风浪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能宽容和理解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材

一堂好课,与教材处理的得当与否是分不开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很难吸收消化的。特别是《礁石》这首现代诗歌,短小精悍,仅仅通过课本中诗歌文本的阅读很难让学生咀嚼其中的含蓄和理解它隐晦的主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活教材,来达到美化诗歌教学的目的。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声音、图像、文字),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诗歌的阅读赏析兴趣。

(一)通过对诗歌《礁石》示范朗诵的播放营造氛围,激情引趣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通过图示礁石形象,美化诗歌意境,在图画面上配上诗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图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奔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普罗塔格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中职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教法上,我用了提问法、点拨法相结合, 如: “有 通过设制一些列的问题, “诗歌的第一节为你展示了一个什么画面?” 没有表现力很强的词语?”这些问题的提问,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景中, 并通过相应的点拨,拓展学生的思路。而好的诗歌需要反复的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言的美,感悟作者的感情。

1、提问法:通过提问 逐步引导 逐步深入

2、质疑点拨法:通过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通过品读语言,感悟感情

(二)学法 根据我的教学方法,我为学生设置了以下的学习方法:通过朗朗的读书声,来感受语言的美,达到对诗歌的识记的目的;通过质疑讨论和抓关键词的学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诵读法

2、质疑讨论法

3、抓关键词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于上述论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按照“理解、鉴赏、运用”三个模块来组织的,从而可以分为导入、初读、品读与拓展四个部分。

(一)理解模块 这部分包含了课堂的导入和课文的初读部分。 通过采用播放视频《礁石海浪》并讲述《礁石与海浪》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达到初步调动学生情感,引入课文的目的。 在初读课文中,通过学生对诗歌的诵读以及示范带的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引发学生读课文的感悟,然后通过对现代诗歌以及作者的介绍,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