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是指使用各种方法消除个体挑战行为,改变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负面情境的过程(Carr et al,1999)。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影响自身或他人,伤害自我,伤害他人,影响个体获得新技能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行为。〔1,2〕积极行为支持针对个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制订干预计划,为个体提供支持,最终达到改善个体生活的目的。〔3〕

由于神经发育、气质特点、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挑战行为问题,比如社会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等。〔4, 5〕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他儿童的发展。有研究者指出,当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有必要使用综合性的积极行为支持手段,教会儿童新技能,为儿童提供支持,促进儿童发展。〔6〕目前挑战行为在我国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超过10%。〔7, 8〕但是,关于使用积极行为支持促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局限在特定儿童(如自闭症儿童)领域。〔9〕教师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挑战行为,这一问题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积极行为支持包括定义挑战行为,鉴别挑战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制订积极行为支持计划,增加儿童的恰当行为,促使儿童学习新技能等一系列过程。〔10〕本文尝试论述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改善或消除儿童的挑战行为。

一、挑战行为鉴定

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行为能够导致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个体新技能的获得”。 〔11〕挑战行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干扰个体或者他人的学习,阻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在考虑以上三个要素的同时,要鉴定儿童的行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教师还要考虑儿童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儿童行为的适龄性特点等。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儿童难以入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疲乏等不易发现的行为特点。〔12,13〕

二、挑战行为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是一个尊重个体的过程,可以借此了解个体何时、何地、为何出现挑战行为。〔14〕在鉴定儿童的挑战行为后,教师应该对挑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制订干预计划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支持个体行为的信息。教师可以使用直接的行为观察、访谈以及其他数据收集程序组合信息,从中发现维持挑战行为的各种变量,找出表现挑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并对此进行假设。根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儿童的挑战行为进行功能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教会儿童可以代替挑战行为的新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挑战行为的出现。〔15〕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