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是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应当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实施课程,实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幼儿;生活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思潮在课程中的折射。作为新《纲要》试点园,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赋予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们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选择权到底怎么用?如何合理安排和实施墓于幼儿牛活的课程?通过一年多来的尝试、摸索,我们将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许多新的主题与内容,获得了很多启发。

一、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教育内容,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的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和概念出发的课程。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但我们往往缺乏教育的敏感,总习惯于从文本和概念中为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比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扣子有大小、多少,还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随着身体长高,衣服会变小;儿童每天要吃饭,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做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也有大小、多少;餐具的摆放是分类的、有序的……这些都是孩子牛活中的数学,而以前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喜欢从概念人手,以经过抽象处理的各种图、形和教具来进行计数、认识形状、排序和分类等活动,久而久之,幼儿的数学活动便成为脱离幼儿生活的纯学具操作,自然也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再比如,对幼儿进行关爱和同情教育时,我们会习惯于寻找故事,或者创设一些情境,向幼儿进行关爱和同情教育,这些做法都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些智力迟钝、或有孤独症状的孩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还常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和人,帮助幼儿学会关心需要他们帮助的小朋友,会比讲故事、看新闻的教育效果好得多。生活中这样的素材可以说信手拈来,遗憾的是我们都让它们流失掉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