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研究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进行教育案例研究,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手,要有“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

1.勤记案例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正在经历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教育案例可以是自己的实践记录,也可以是别人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典型的教育案例,能成为教育案例的事件都是教

育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要善于发现教育案例。有人说画家有一双“画家的眼睛”。教师应该要有“教师的眼睛”,说的就是教师要有教育敏感。加拿大的课程学者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

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育案例的记述,要求我们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寻常事件,然后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记录和描述出来。

2。开掘主题

典型的教育案例,意蕴丰富,要善于开掘出其中的主题。如《美国教师教“蚯蚓”》一例,我们可以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分析,也可以从教师的课堂评价来解读,还可以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来理解。

案例

开放的生成的课堂(题目为作者所加)

体育课上,学生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地听老师讲解。这时,操场上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在学生的队伍中跳来跳去,顿时,学生队伍炸开了锅一样开始沸腾起来,再没有人仔细听孙老师的讲解了。

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孙老师气不打一处来,真想让学生把它给扔得远远的。但是,看着青蛙一蹦一跳的样子,孙老师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个立定跳远的 “小能手”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孙老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是怎样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像非常用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在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后,孙老师又让学生们开始模仿青蛙的姿势进行动作练习。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小教练”,学生们一个个跟在它后面,模仿、练习、纠正、再练习,练得别提有多带劲了。体育课顺

利结束了,这只惹祸的小青蛙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它给学生上了一堂最最生动、难忘的体育课。

分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呢?很多教师都会设法排除外界的干扰,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原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不让学生有任何机会越雷池半步。而这位孙老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应变能力,把一只惹祸的小青蛙变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动态生成的教学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参阅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江苏教育研究》2003—4)

这一例,作者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分析了教师要从学科意识转为课程意识,凭借教育智慧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意外出现的课程资源。

3.乐于反思。

案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

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徒弟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答:“至少10年。”

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笑了笑。

柳生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剑客?”

柳生越听越糊涂。

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言之凿凿,字字珠玑,让柳生茅塞顿开!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呢?反思在教育案例研究中非常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如果我们能始终坚持每日反思自省的习惯,那么,你会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的接轨。如果我们能始终坚持每日反思白省的习惯,那么,你会在不断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才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参阅孙惠芳《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江苏教育研究》2003—11)

4.敢于质疑

案例 有个穷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诚地祈求神为他赐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了。后来,他一气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墙上摔去,神像的头破了。脑壳里掉出许多金子来。这人把金子拾起来,大声地说:“我看你既可恶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时候,你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烂了你,你却给我这么多好东西。”

在教育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造了许许多多的神像,而且还在不断制造着。一家之言、一方经验、一个规则、一条规律,这些原本来自个人探索的极普通的东西,一旦披上了理论的外衣,戴上了权威的面具,就摇身一变成了主宰人们灵魂的神像。而许许多多教师也渐渐地习惯了仰视,习惯了充当忠贞不二的教育信徒。我们不知道每一尊古老陈旧的教育神像里,其实都可能藏着只有打破了它才能获得的金子。(朱国忠《打破那尊神像》《江苏教育研究》2003—11)杨启亮教授在谈及新课程时说,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奋力打破两种权威:一种是所谓的理论权威,一种是所谓的经验权威,惟有如此,新课程才能在“新”字上得以实现。教育案例研究也需要这种勇气,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体验。敢于说自己的一家之言。惟有这样,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扎根性理论。其实,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