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测量活动》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为小数。教材创设了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测量活动的情境,由于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学生可以直接用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表示,或用小数表示。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测量本班教室内的物品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活动,进一肯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二、说教、学法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知识迁移法 ” 、 “ 操作法 ” 、 “ 观察法 ”、“自主探究”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及小数的意义,探究单位换算的方法。

2、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前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亲身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汇报交流,探究方法

1、教师汇报课前测量到的数据:课桌长6分米,宽45厘米。学生汇报课前测量到的数据,观察发现:测量数据单位不统一。

2、引导学生质疑:把这些数据的单位都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3、探索把老师测量的结果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

4、尝试换算: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7页表格。

5、共同交流:重点交流复名数换算成单名数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8页习题。

2、把“五元五角五分”换算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3、课后在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数量单位也可以进行换算。

(四)总结全课,谈体会与收获。

四、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单位换算

6米=6/10米=0.6米

45厘米=45/100米=0.45米

2米3厘米=2.03米

方法:把长度、质量等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时,先把较小单位的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写成小数,并在后面加上要写成的较大单位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