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由于它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我称它为五好乐器)。近年来在全国广泛普及,演奏水平迅速提高,新作品、新技法、新风格不断涌现,使葫芦丝由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乐器发展成为风靡全国、受到各民族喜爱的大众化乐器。在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葫芦丝已成为鲜艳夺目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传统的葫芦丝虽然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传播优势,但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仍认为它还不是一件完全定型和性能稳定的乐器,它还有很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与其他民族吹管乐器相比,葫芦丝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音域太窄,这对于葫芦丝的乐曲创作和演奏技术的出新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拓宽音域已成为许多葫芦丝演奏家和制作师十分关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在葫芦丝的改革出新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收获。

我参与解决葫芦丝音域问题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演奏方法入手,挖掘普通葫芦丝的潜能,充分利用不常见的“咕音”和“半音”。在“咕音”和“半音”上运用新的演奏指法和技巧,提高它们的使用率和艺术表现力。第二是通过改进葫芦丝的制作,在保留葫芦丝传统音色特点和运指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音孔,扩大音域。

一、开发“咕音”的多种演奏方法

“咕音”在以往的葫芦丝独奏曲中使用较少,通常是乐曲出现低音3时,按住所有的指孔,轻轻吹出“咕音”就是低音3。李春华老师在他创作和演奏的《断桥残月》中,用“咕音”吹出了低音3的下滑音,十分新颖。我在此基础上又摸索着用“咕音”吹出气颤音、指颤音、单滑音、复滑音,半孔“咕音”,吹吸结合“咕音”,小花舌“吐音”等。下面介绍其中几种吹奏方法。

1.“吐音”的气颤音:我在创作葫芦丝独奏曲《乘风》时,使用了“咕音”的气颤音,大家知道,葫芦丝的普通气颤音是由气息的“急缓交错,丹田配合”产生的“急吹”就是吹强音,“缓吹”就是吹弱音,丹田配合就是当需要振幅大的气颤音时,加上横膈膜的颤动,来增强气颤音的幅度和力度。而“咕音”的发声只能弱吹,不能强吹。因此,吹奏“咕音” 的气颤音时,是在弱音和次弱音之间连接交错吹奏。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

以往在乐曲中出现低音3时,音量都很小,现在加上气颤音,音量就显得大一些,音色也能和其他音接近了。

2.“咕音”的指颤音:我在《葫芦丝中、高级练习曲》第二首中使用了“咕音”3 的指颤音,方法是按住所有指孔,轻轻吹出低音3之后,用下把位无名指在第一指孔上颤动,就产生低音3的指颤音。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