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教学时空,活化课堂

语文是活的,语文是反映的是精彩纷呈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用者又是一个个个性迥异的人,这样的语文怎能不活?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活。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唯教材是瞻,奉行“本位主义”,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学过程中的选择通常由教师一人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地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活?

如何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拓展教学时空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变单纯的教材学习为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积极引导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充分重视主体内化的精神,注重阅读品味而不是阅读分析,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从而引导启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时间的拓展,阅读内容的扩充领悟各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实现对“精读”、“阅读”、“浏览”等阅读要领和技能的把握,在阅读实践中锻炼吸收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大致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借“题”发挥

这里的题,指的是题材。即教师按照教材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要求,选编与单元教材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如小语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所在的单元习作要求是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说说它的形状、颜色、为道和吃法,并把这些内容写具体。依据这一要求,在学生品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教师可补充《家乡的水蜜桃》、《橘子》、《石榴》等一系列写水果、蔬菜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并及时反馈,了解许生对这类文章的把握情况,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这一过程扩充了同一题材的语言信息量,完善了学生头脑中同类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积累。通过这样的借“题”发挥学生可以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二)追本溯源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我们的家学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合理诱导,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探究,主动获取信息,接受知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同样存在,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追本溯源,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恐龙这一事物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恐龙还有那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后来是怎么灭亡的?此时教师及时推荐一本本有关介绍恐龙的书籍,图文并茂的画面,科学有趣的语言,把学生的好奇心再度引向纵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它们会随着老师的引导去阅读这些书籍。之后,老师再组织一次关于恐龙的大讨论,对课外阅读起到巩固作用。再如学习《海底世界》这类课文时,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文中的信息量,教师在肯定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应提供一些富含海洋知识的科普文章供学生阅读,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

(三)由此及彼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名家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做由此及彼地引导,这里的由此及彼主要指有文及人和有人及文的阅读延伸。如学习了《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学生知道了老舍这个名字,老舍是谁?他还有哪些作品?这时,老师不妨推荐一些老舍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冰心、巴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在课文中都有一两篇,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阅读。其中有些精彩的片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名人名家的作品文质兼优,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由此及彼,学生必将得到语言的积累和心灵的滋润之双重功效。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正是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同时又是学习致用,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样的语文,真可谓是活学活用,活用促学。

二、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把课堂作为学生课外生活的发源地,努力引发各种生活实践

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中学习获得。反过来,他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由此可见,教师还必须着眼与教学空间的拓展,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社会生活中活学语文

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人间百态、世间众生均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形形色色,就像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只要你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你便会学到许多活生生的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每天观察一个生活小镜头,记下一份《生活随笔》,可以帮助你学好作文,少写假话、空话;帮助妈妈接一次电话、招待一次客人,可以帮助你学好口语交际,避免口拙、尴尬;观看一次画展、欣赏几场音乐会,可以帮助你体会课文中许多描绘得美轮美妙绝伦的意境。多关注几下街头的警示牌,或许可以学到几句名言警句;偶尔听一听评弹、地方戏,或许可以拾得一些俚俗文学;常常观赏一些名人字画,或许可以提高一点对书法的品位……这些,又岂是语文课上能学到的?

(二)在学校生活中活用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块警示牌,一句广告语,一份就职演讲……无不显示着对语言文字的巧妙应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如,学习了拟人、比喻等修辞后,老师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为学校编写维护纪律、文明、卫生等方面的警示语。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一下子点燃了小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不要弄脏了小草的绿裙子”,“千万别说脏话,小鸟在监督我们”,“学校就像我们的家,让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它”……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既落实了训练,又培养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拓展阅读教学时空,来活化语文,不仅能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而且这种课内课外强有力的结合,使学生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与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