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学内容选择要“活”

荷兰数学家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了实际知识技能。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在等待开发利用。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把数学高高架在“金字塔”上,形式抽象,内容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数学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所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一定要“活”,要选择学生自己身边事情、常见现象开展活动。

如学习周长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做游客带学校附近的花园去找找有那些形状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非常高。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