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绘画过程具有调节学生心理平衡的作用

绘画创作过程即是画者自身心灵陶冶的过程。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理想王国中经历新鲜与神奇的审美的体验,怀着好奇的心情、睁着探索发现的眼睛、舒放着想象与灵动的激情陶醉于绘画创作的活动之中时,他们的心灵能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不良的情绪能得以释放与缓解,课业压力造成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的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美的规律重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并加以表现的过程,能促使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心理体验。自然生活是艺术的生命源泉,因此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绘画创作应当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世界里去感受艺术的真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用全新的眼光解析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然景物,并其用所擅长的表现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感受。随着学生对美的探索欲望与表现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能力也将必然地得到增强,因此说美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在潜移默化地重新塑造学生心灵世界的过程,对形成学生健康心理具有积极效应。

三、美术教学建立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平台

以绘画技能培养为主的美术课的教学,普遍都是采用讲练结合、以示范辅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地要形成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为密切的接触,从而更加易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感的形成,有利于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与心灵直接交流的情境。同时美术教师以其具备专业水准的美术技能所做的绘画示范又极易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甚至崇拜感。而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之下,亲手绘制出一幅精美的作品的时候,其蕴含在成功喜悦之中的对老师的亲密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此理想状态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条件。学生会在潜意识的支配下,自觉主动地由内心去接受自己所信任的教师对其进行的指导,愿意在较大程度上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并从道德判断、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多方面模仿教师。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怀有充分的关爱之情,并以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将教师的关爱与关注通过美术教学的特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对绘画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与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师要通过辅导学生对美的探索与表现,引导他们进一步感知生命的神圣之美与客观世界的奇妙魅力。从动物到植物,从山河大地到宇宙万有,将爱的空间扩展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宽广、豁达。教师还应具备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语言能力,通过发自于真挚爱心的富于感染力的话语,将正确的人生观和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化解心理问题的体会、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学生们掌握绘画艺术这一能陶冶心灵、宣泄情绪、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金钥匙。

总之,美术教学能用艺术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能用美的熏陶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多一些艺术审美的修养、多一些美的品格,将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色彩,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和谐与健康。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