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井》这篇课文是北京版小学语文第9册中的第25课。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我家后院菜园里那口水井的古老,以及井水清、甜、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古井的喜爱和对掘井人的赞美之情。告诉我们正是前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写井水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要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应重在读的环节。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指导学生读好句子。比如:在学习数井水中的星星这段时,我先问“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甜美欢乐?”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欲望。然后指导学生,要读得有感情,应注意哪些词语,怎样读。例:“痴痴”地看是怎样的看?(着迷、痴迷地看),读时应加重语气,表现出孩子看星星时如痴如醉的样子。“一颗一颗地数”,慢一些读,突出星星一颗一颗的看的很清楚,孩子数得很认真。“多远! 多远!多深,多深!”慢一些读,因为在一面数,一面心里想,表现心中有无限遐思。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井水的清、甜、凉以及井水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甜美,并激发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重情赏趣,关注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有情有趣,40分钟时间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之中。《井》这篇文章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都有一定距离感,现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人没见过井。教学初,我出示一幅井的画面,先让学生对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照彩图指出井口、井沿、井台等位置,在脑海中建立起“井”的表象。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读解。教学中我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例如:有人打过井水吗?描述一下怎样打水?井水的滋味怎么样?让打过井水的孩子说一说自己经历、感受,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在感受文中兄妹俩在井台边打水时快乐的心情时,我利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当听到妈妈的吩咐后,兄妹俩马上提着水桶蹦蹦跳跳的跑到井边。哥哥把绳子的一端牢牢地系在水桶的提手上,然后把水桶顺到井底,等水桶里盛满井水后,哥哥用力地把绳子一点一点的往上拉,妹妹看到哥哥这么棒,拍着手笑着为哥哥加油,井边回荡着妹妹银铃般的笑声。哥哥打出来满满一桶水,妹妹马上探过头去看,呀!水桶里映出两张快乐的笑脸。”这番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