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初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千米的测量方法。

2.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现我们三(2)班的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请人来比画比画。

学生比画。

师:如果测量1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你想用什么作单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讲得好!那如果测量我们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如果还用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麻烦了。

师:对呀!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书:千米)看到千米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生1:1千米有多长?

生2:1千米等于多少米?

……

师:是呀,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千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全课题:千米的认识)

【评析: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猜测的交谈,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已学长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短扼要,同时诱导出测量淮安与北京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这就使得新知的导出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营造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二是顺接于已有认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学习乃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自学探究,认识新知

1.提示自学。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千米”一词,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它整理成自学提纲。围绕这些问题你们阅读教材,尝试自己解决,好吗?

出示自学提纲:

(1)通过看书你认识了什么单位?

(2)你是怎么感受“千米”的?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教材第44页上面的内容读一读、画一画。学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自读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读书,你们认识了什么内容?谁来汇报。

学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成效。那么,通常测量什么样的物体长度要用到千米作单位呢?

生: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较长的路程,通常要用千米作单位。

师:千米一词后面为什么要加星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师:千米又叫公里,千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km”来表示。在我国习惯上用“公里”来表示“千米”,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长度单位。

师:你在哪儿见过千米的呢?书上提供这些场景,你了解吗?

生:我知道书中第一幅图中的180千米是表示里程的。

……

师:通过自学,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1千米=1000米。

让学生读一读,并通过不同的停顿和语气把“1千米”和“1000千米”区分开来。

3.理解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3题。(略)

【评析:组织学生自学时,教者做了较为切实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自学题纲,再及时展开交流,汇报阅读自学的收获。其间通过提问强调千米的使用场合、注意千米概念的附注,仔细观察辨认实际插图的意义等等。精心的设计确保了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较为圆满地获得自学的成功。】

4.感受1千米。

(1)估计1千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根1米长的米尺,如果用这根米尺时,量多少次是1千米呢?

生: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师:可见,1000个1米就是1千米。请大家估计一下,1千米远的路程有多长?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