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孙膑的回信给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惠王。魏惠王对庞涓说:“孙膑想念本国,怎么办呐?”庞涓说:“父母之邦,谁能忘情?要是他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将军,就要跟咱们争个高低。我想还是先让我去劝劝他。要是他愿意留在这儿的话,大王就重用他,加他的俸禄。万一他不干的话,那么既然是我荐举来的,大王还是交给我去办吧!”

庞涓辞了魏惠王出来,立刻去请孙膑,问他:“听说你接到一封家信,有没有这回事?”孙膑说:“有这回事,我叔伯哥哥叫我回老家去,可是我怎么能离开这儿呐?”庞涓说:“你离开家也有好些年了,怎么不向大王请一两个月的假,回去上了坟,马上回来,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说:“我不是没想过,可是我怕大王起疑,不敢提。”庞涓说:“那怕什么?有我呐!”

孙膑听了庞涓的话,上个奏章,说是要请假回齐国上坟去。魏惠王正怕他私通齐国,如今他果然要回齐国去,可见他有心背叛魏国了。当时就生了气,骂他私通齐国,把他送到军师府审问。左右把他解到庞涓那儿去。庞涓一见孙膑受了冤屈,就安慰他,说:“大哥不要害怕,我这儿就给你说情去。”庞涓当时就出去了。呆了一会儿,庞涓慌慌张张地回来,对孙膑说:“大王十分恼怒,非要定你死罪不可。我什么话都说到了,再三再四地求情,总算保全了你的命!可是必须在脸上刺字,再把膝盖起下去。这是魏国的法令,我实在不能再求了。”孙膑哭着说:“虽然要受刑罚,总算免了死罪。你这么给我出力帮我的忙,我决不忘你的大恩。”庞涓叹了口气,吩咐刀斧手把孙膑绑上,剔去两块膝盖。孙膑大叫一声,昏过去了。刀斧手又在他的脸上刺了字。呆了一会儿,孙膑慢慢地缓醒过来,只见庞涓愁眉苦脸地叹着气,给他上药。跟着,庞涓就叫人把他抬到自己的屋里,一天三顿饭全由庞涓供给。过了一个多月,创口好了,可是他变成了一个瘸子,只能爬着走了。

评:前面刚说过卫鞅正是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才跑到秦国的,这节开头的“跟镜头”显得有些牵强。从这节开始又是一个有名的故事,就是“孙庞斗智”,已经被很多的电影和电视剧演绎过了。故事似乎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从结果看似乎是这样,但细细分析后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从孙膑开始的表现来看,他是完全可以和庞涓和谐相处的。至于说最后两人兵戎相见,那完全是庞涓小人心态导致的。一山容不容得下二虎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看这二虎的心态,真正无法同时容纳两位强者的单位其实并不多见。

孙膑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在庞涓处心积虑的算计下仍难逃厄运。当然庞涓也是绝顶聪明的人,你只能叹息聪明人为起恶来真是防不胜防,何况我们的孙膑这时还天真地不设防呢?人性的为恶和为善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得到统一结论的课题。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人心向善的,但在为恶就能得到巨大利益的现实面前又有几人能够谨守底线呢?近来读了《读者》上一篇关于德国人对拾金不昧行为一定要进行奖励,对拾金而昧一定要进行处罚的故事,觉得还是惩恶扬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哪怕刻板一些,只要尊重事实),只靠道德的劝诫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