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在教授人教版二上《秋游去》的“闯关游戏”中,我把每个关口的问题分到每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一个小组讨论的是“游玩时,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到了这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其中一名组员说:“老师,我还有一种防止丢失和掉队的方法,就是拿一个指南针和一块吸铁石。”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接着说:“我把吸铁石放在前边同学的书包里,我手里拿着指南针,这样即便走远了也能按照指南针的指示走,就不会走丢了,老师您说我的方法好吗?”我当时已经听蒙了,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会想出这样的办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来现在当老师真的很不容易,既要上知天文,又要下懂地理,学生不知什么时候就提出你料想不到的问题,只有阅读各种不同知识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做21世纪的新型教师,才能赶得上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①。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以知道,这位教师因为一时的尴尬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以便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想法笔者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不可能绝对拥有应对学生问题的科学知识。教师应当具有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条件性知识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应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所必须的,也是教师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体性知识是指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胜任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的专业素养要求;实践性知识是指教育学科知识,它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技巧、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以上提及的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此外,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