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73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和10以内的加法,有了一定的运算经验。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时(9+5=)教材上出现的算法有四种:1、数数;2、“凑十”法(把5分成1和4,1和9凑成10,10+4=14)3、“凑十法”(把9分成5和4,5和5凑成10,10+4=14);4、10+5=15,9+5=14。课前准备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四种算法,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凑十”法最简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准备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得到预设的目标。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笑笑的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牛奶。那么“求一共有几瓶牛奶”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一学生脱口而出9+5=14(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师:那么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1:我想出来的,幼儿园我就会了。(此语一出,又有多个学生举手)

师:那么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算的?

生2:我知道一盒装10瓶,盒子里拿走了1瓶,我就放1瓶进去凑成整盒,再加上外面的4瓶,就是14瓶,9+5=1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3:因为9+1=10,10+4=14;所以9+5=14,这叫做“凑十”法。是我爸爸教的。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无人举手。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心想还有两种算法没有出来,摆完小棒再让他们说一说。)

几分钟后,学生摆完小棒。

师:你们找出其他算法了没有?

生6:我把左边的9根小棒分成4根和5根,拿出其中的5根和右边的 5根凑成10根,再加上4根就是14根小棒。

师:还有吗?(教室里静悄悄的)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学生举手。

生7:还可以用数的。(我心想终于出来了,接下去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了。)

可教室里一下子又闹腾起来,底下的学生说开了:真笨,笑死人了,现在还用这种方法。

这时,一学生站了起来。

生8:老师,这是个很笨的方法,我比较喜欢第一种算法,9可以和1凑成10,这样比较简便,比较快。以前读幼儿园 我也是用这个方法。

师:其他小朋友呢?

生:我也是,我也是。(抢着回答)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