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本节没有建构分数比较大小法则的任务(它是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较分数大小,我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也许有人认为这节课没什么好研究的,分数的意义已经学过,比较的又是简单分数的大小,没什么难度,可以上成练习课。从目前看,学生暴露不出什么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我曾不只一次地听到老师抱怨:为什么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比大小和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时学生不怎么出错,偏偏分子相同时却出错不少呢?这些孩子真粗心!听这话时我只是一愣:真是因为粗心吗?可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反思一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有盲点,我们的学生对意义的感悟是否深刻?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的促进者?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思路是一致的,都是看哪个数包含的相同单位多,哪个就大。而分子是1的分数却是分母越大的分数反而越小。既然出错学生都是受整数大小比较的影响,那如何尽快地消除这种负迁移的影响呢?

既然学生出错是受整数大小比较的影响,那就不要回避,让学生直面可能出现的错误,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在现实背景中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站在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能见树木也能见森林。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创设了合理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来体会不同分数的大小是如何比较的,创设了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会不同的比较方法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好地应用与以后的独自分析判断中。由于充分地考虑到了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丰富的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投入课堂的活动中,锻炼面比较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有序,活跃而有成效,课堂效率较高。

遗憾之处是,在学生通过比较2和4谁大,引出 和 时激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有人说 大,有人说 大,由此顺理成章地开展了我预设的三个体验活动。(1)折一折,涂一涂。通过面积的大小来验证体验 和 谁大。(2)分别圈出两堆桃子的 和 ,再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数量的多少来验证体验 和 谁大。(3)比一比,米尺的 和 哪段长?通过米尺中部分量的长短来验证体验 和 谁大。遗憾的是我只注重了 和 谁大的结果的得出,而没有很明确的指出通过“面积的大小”,“数量的多少”,“长短”这样丰富的素材都可以帮助我们得出 和 谁大这一结论。

通过一次课的设计,一次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我对教学研究有有了一次更高的认识,也激励我应遵循探究的思路来行走以后的教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