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显

汪世显(1195—1243),字仲明,汪古部人。汪古本阴山(今内蒙大青山)部族,为金朝属部,隶西京路,故元人称汪氏出于“山西将种”;有一支汪古人徙居巩州盐川(今甘肃陇西),世显先人世为其长,因取汉姓汪氏。

金贞祐二年(1214),世显以军功擢千夫长。巩州为金边防要地,置元帅府统军戍守。正大二年(1225),元帅田瑞反,陕西行省讨之,世显时为巩州门将,开城纳行省军,遂平田瑞。转官,先后授领同知平凉府事、领陇州防御使。六年,改兼巩昌府(巩州升)治中,转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佐知府兼总帅、巩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颜仲德招集陇右诸州散亡士卒数万,移巩昌府治于石门山,依险坚壁备御蒙古。天兴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颜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承制授世显便宜总帅,代统军队留镇巩昌。三年初,金亡,秦州(今甘肃天水)元帅粘葛完展自称行省,假造蜡丸诏书,欲兼制巩昌,世显不服,攻杀完展,并其军,成为秦、巩最强大的势力,但仍奉金朝正朔。又数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请求“内附”(《宋史·赵彦呐传》)。明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经略秦、巩,兵临巩昌,遣汪古人按竺迩谕降,十月四日,世显献所统诸城军民归降蒙古,阔端赐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旧官职。

世显降蒙后,随即被派遣领本部兵从征南宋,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境,为宋兵所阻,退回。1236 年,复从阔端攻蜀,为前锋,进至大安,击溃南宋调来的思、播(今贵州北部)田氏、杨氏援军(苗军);在阳平关与宋边防主力曹友闻军激战中,单骑突阵,及与后军会合,大败宋军,曹友闻战死,蒙古军冲破了四川门户,遂长驱而入。1237年春,世显出其不意率部夜取遂宁(武信城),尽得其府库。接着进兵攻掠普州(今安岳)、资州(今资中)。1238年,从都元帅塔海绀卜再入四川,军至葭萌之南,宋守将阻山为栅,世显选精骑夺栅而入,乘胜攻占资州,进掠嘉定、峨眉等地而还。1239年秋,复隶塔海麾下攻蜀,破开州,进抵万州。宋军列阵万州长江南岸,世显乘夜伏兵上游,而于北岸布舟为疑阵,及战,率伏兵乘革舟顺流而下,袭破宋舟师,追击于夔州(今奉节),过巫山,为宋京湖制置使孟珙援军所阻。次年春,蒙古军回师挟江两岸西进,至涪州(今涪陵),世显奉命于江面架浮桥以渡军队,两日而成。继而分领南道之军围攻重庆,宋守军顽强抗击,不能克,以天气暑热退兵。其年秋,赴和林入觐,太宗嘉奖其功,赐金符。

1240年,世显与其他蒙古军帅再度率部入蜀。时宋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置司于成都,修完城池,坚壁守御,并向蒙古军下了战书;十月,蒙古军围攻成都多日,有宋将田都统(名显)约下城出降被发觉,世显急指挥将卒架梯攻城以救之,田开此门内应,蒙古军遂攻陷成都,俘陈隆之。世显随即率精锐五百为前锋驰攻汉州(今广汉),三日后,诸军皆至,又攻三日,守将王夔驱火牛突围走,城陷。十三年春,阔端召世显入见,论功,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巩、定西、金(今榆中)、兰、洮(今临洮)、会(今会宁)、环、陇、庆阳、平凉、德顺(今隆德)、镇戎(今固原)、原(今镇原)、阶(今武都)、成、岷、叠(今迭部)、西和等二十余府州,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土之广,为各地汉人世侯所不及,汪氏成为在蒙古卵翼下专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势力。不久,世显病死。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延祐七年(1320),加封陇右王。有子七人。

汪德臣

汪德臣(1222 —1259),字舜辅,世显次子。十四岁入质于阔端,赐名田哥,常从狩猎,以善射得到赏识。世显死(1243),阔端命其袭父职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其年秋,领兵入蜀,接援攻打泸州等处的蒙古军退还。时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备御有方,蒙古军进展不利。1245年,德臣率部为前锋,攻掠了东川的忠州、涪州(今涪陵)等地。次年,蒙古分兵四路攻蜀,德臣等攻打蓬州运山城(在今蓬安东南,余玠所建,移州治于此),地势险峻,督步兵攻之,守军以擂石阻击,毙其坐骑,其弟直臣也在攻拔外城战斗中丧生,进攻受挫,乃退兵。1251年夏,余玠统领大军围攻兴元(汉中,蒙古占领后于此设官置守,立兴元行省),蒙古急发各路军救援,德臣集属下诸州兵昼夜兼程赶至兴元。余玠见蒙古援兵大至,即撤围南还。

宪宗即位,德臣入朝,换赐新符印,使仍任原职;所陈奏地方利病诸事,都被采纳。针对南宋加强了防守并不时出兵北攻,蒙古方面也采取了持久攻防的策略,在沿边一带筑城积谷,置军屯守,作为攻宋前沿基地。1252年,德臣奉旨修复攻蜀战争中毁坏的沔州城城垣、房屋,部署官属,很快就完成。同年冬,从都元帅太答儿出兵攻掠成都等地,进围嘉定(今乐山),被余玠派来的援军击退;回师途中,经左绵、云顶、隆庆、剑门等处,都遭到宋军截击,力战得还。

1253年,宪宗复令德臣修筑利州城(益昌),四川北部蒙古占领区的各处屯戍皆听其节制,并令都元帅太答儿等协同建城,可见十分重视。时忽必烈进兵大理,道出临洮,特召德臣入见报告利州建城事,视为攻蜀大计。德臣请求免徭役,减课税,运粮、屯田以充实利州贮备,为持久计,忽必烈皆许之,并令置行户部(管理财赋的机构)于巩昌,设漕司于沔州,造纸币、发盐引以通商贩,实军储;又令临洮元帅赵阿哥潘等佐德臣建城。德臣奏准以兄忠臣权领总帅府事,自己得以专心从事利州建城。于是择州东宝峰山修筑城垣,又荐弟良臣为巩昌军帅,领兵屯利州嘉陵江南为外卫,并屯田于白水。利州本宋边防重镇,四川制置司曾一度置于此,是通向蜀中的咽喉要地,蒙古在此建城引起宋人惊惧,采取不时出兵袭击的办法来阻扰;建城开始时一切都需重建,后援又少,十分艰苦。1254年春旱,嘉陵江枯涩,漕运困难,粮食不继,诸将提议放弃,德臣杀乘马分食将士,并出兵到邻近的宋嘉川(今旺苍)、阴平(今剑阁西北)、彰明(今江油南)等地抢粮,先后得七万余石。不久,后方(鱼关、金牛)水、陆粮运皆至,屯田麦亦有收成,军心始安。在建城的同时,他还以攻为守,侵掠宋境,使宋人不敢来犯。其年夏,遣所俘宋将招降苦竹隘山城(隆庆府治,今剑阁北),守臣南清献城降,附近山寨也相继归附;四川制置使余晦遣将率兵数万到紫金山(今盐亭东)建城,德臣乘其未就,选精骑夜袭,破其栅,宋军败走。1255年,宋人收复苦竹隘后,两次派兵运送粮饷支援苦竹,都被德臣袭夺,可见其精斥候、善用兵。他招集流亡,完善守备,兴复农商,在鱼关到沔水间涉渡困难处架设桥栈,经过五年的经营,不但守住了这一前沿战略要地,还使利州成为“行旅通便,市肆翕集”的名城。1258年10月,宪宗亲统大军攻蜀,至利州,巡视城郭,十分赞赏德臣有胆识,称赞他“身甚小而胆甚大”,并说:如果不是守住此地,让宋人先得,那么四川咽喉之地就没有把握何时可以平定了(姚燧《汪忠臣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二),命立碑纪其功。

南征大军兵马极多,须渡过嘉陵江和白水交会处,水流湍急,以船运渡要费许多时日,德臣集工联舟为浮桥,一夕而成,兵马渡江如履平地,又受嘉奖。遂领本部兵从宪宗南下。在攻取苦竹时,德臣率将士鱼贯而登,宪宗称赏其勇;奏请遣人招谕龙州(今江油北),其守臣不战而降。十一月,攻拔长宁山城(潼川府治),诸将欲分掠其民,德臣奏请安辑之;进至嘉陵江边,乘舟顺流东下,宪宗命他为御前先锋。抵大获山城(阆州治,今苍溪东南),夺其水门,守臣杨大渊降,德臣奏请赦其以前杀使之罪以劝诱其他守臣归降,宪宗采纳其言,授大渊官,命从征。进取运山城,令杨大渊遣人招谕,守臣张大悦降,为之引见宪宗,于是青居城(顺庆府治,今南充市南)、大梁城(今广安东北)皆降,蒙古军遂入合州。1259年,宪宗亲自指挥攻打州治钓鱼山城(今合川县城东北),守臣王坚率军民顽强抵抗,连攻五月不克。六月,德臣选精兵夜登其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兵,但遭到王坚反击而退。他又单骑亲至城下,呼王坚名劝降,几乎被城内射出的飞石击中,因此染病,不久死。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有子六人,长子惟正袭职。

汪良臣

汪良臣(1231 —1281),世显第四子。十六岁就跟随兄德臣出征(攻蜀),为偏将。1253年,德臣奉旨建利州,荐他为巩昌军元帅,领兵屯田于利州之白水(今白龙江),并守州之南为外卫,以防宋人来袭。1258年,宪宗统大军攻蜀,良臣回巩昌,掌理对南征军的资粮供应,诏命权便宜都总帅府事。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于开平城,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和林称汗,兄弟争位。掌管陕西政务的大臣刘太平、霍鲁怀和屯驻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将浑都海等都拥护阿里不哥。五月,世祖所遣陕西、四川宣抚使廉希宪至京兆(今西安),捕刘太平等下狱,并遣使传旨命浑都海入朝,浑都海不奉命,杀使者,起兵响应阿里不哥。时京兆无兵备,希宪急命良臣率秦、巩之军讨伐浑都海。良臣起初还以未得诏旨为辞推托,希宪随宜将自己所佩虎符、银印授之,称奉有密旨,命他为总帅,统领陕西汉军守备沿河一带,于是受命出兵。浑都海见京兆方面有备,率部西去,七月,与阿里不哥所遣阿兰答儿统率的军队会于甘州(今张掖),即合兵东进,并遣人策动陇、蜀诸将,来势甚猛。良臣军与诸王合丹等及蒙古官八春统率的军队会合,与敌军相拒于删丹(今山丹)。九月,大战耀碑谷,两军对阵时,适大风扬沙,白昼晦暗,良臣乘机命军士下马持短兵冲敌阵左,绕出阵后,再溃其阵右而出,八春军则从正面攻之,大败敌军,获阿兰答儿、浑都海,解送京兆处斩。此战粉碎了阿里不哥据有关陇地区的企图,对世祖统治地位的稳固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二年,入朝于上都,世祖盛赞其战功,良臣谦称自己只是奉行统兵诸王的成算而已,益受嘉奖,诏就佩已给虎符,授巩昌路同签都总帅(授官制文见王恽《中堂事记》),军民官皆听其节制。至元元年(1264),奉命代兄忠臣出领屯戍青居的巩昌军。青居(顺庆府)是当时东川蒙古军大本营,由巩昌总帅领本部军佐蒙古征南都元帅钦察同戍,与大获山城(阆州)元帅杨大渊、运山城(蓬州)元帅张大悦、大良城(广安)元帅蒲元圭所部军联成一片,合称东川四帅府。宋将昝万寿率战船200艘溯嘉陵江来袭青居,良臣击退之。三年,授阆、蓬、广安、顺庆等路征南都元帅,与钦察同为东川四府最高统兵官。四年九月,良臣以钓鱼城险绝难攻,奏请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钓鱼城宋军,诏从之,于是将青居巩昌军南移九十里,夹嘉陵江东西筑武群、母章德两城(今武胜南)戍之,“昼则出逻设伏,夜则画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母章德山城为定远城,武群山城为武胜城。出兵攻重庆,败宋将朱禩孙之军。六年,授东川副统军。八年,侄惟正顾念他多年在外领兵作战劳顿,向朝廷请求由自己代替他,于是良臣回巩昌。九年,复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

当时,元朝已占领四川三分之二地区,至元八年于成都分立行省治之。九年,四川行省也速带儿统兵征建都(今西昌地区),成都防守虚弱,签省严忠范又失于戒备,宋嘉定知府昝万寿乘机来攻,大败元军,进入成都外城,掳居民而去。忠范等省官竟弃城逃。十年,世祖以良臣熟悉四川军事政治情势,召入朝,委以蜀事,授为枢密副使、西川行枢密院事(时罢行省,复立西川行院),遣赴成都。十一年,世祖颁诏大举攻宋,西川行院亦奉旨出兵攻嘉定等地,并传诏招降嘉定安抚使昝万寿;万寿不从,益修城壕,缮甲兵,凭险坚守。十二年,良臣率军向嘉定诸山城发起猛攻,预计宋人在城外设有埋伏,事先大搜山谷,清除了伏兵,遂进围嘉定,歼灭出城逆战的宋军。五月,昝万寿遣部将奉书乞降,良臣为之保奏,请免其死,诏准之,并授签书行院事。取嘉定后,良臣与西川行院也速带儿等统兵顺流而下,招降了沿江紫云(今犍为)、叙州(今宜宾)、泸州(今泸川)诸城,进围重庆。东川行院兵亦南下合围。良臣分领本部兵攻忠州,并令部将到涪州策应,以阻断下游宋军对重庆的救援。十三年,宋合州安抚、制置副使张珏突围入重庆,加强了防守,并遣部将收复了泸州和涪州。元军久攻重庆不克,解围而去。十四年,良臣与西川行院诸军回师攻泸州,自春至冬,经过激烈战斗,始破其城。十五年春,再次围攻重庆,张珏拒降,率兵出城抗敌,良臣与之战,被射中四箭。次日,诸将督军士猛攻,宋都统赵安开城门迎降,遂取重庆。张珏犹率兵巷战,败,乘舟遁,被元军追获。良臣入城后,禁士卒俘掠,发粟赈饥,安辑人民。不久,夔州等城皆降,元朝占领了四川全境(仅钓鱼城至次年初始降)。四月,诏令良臣率立功蒙、汉军官及降臣入觐。十六年正月,良臣奏言:“西川军官父死子继勤劳四十年,乞显加爵秩。”诏从其请。时罢东、西川行院,复立四川行省,乃授良臣为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良臣陈奏治蜀十五事,皆被采纳。回到成都后,着手兴复遭受长期战祸严重破坏的四川地区。同年七月,四川行省罢,改授安西王相,不受。十八年夏,病卒。

汪惟正

汪惟正(1242 —1285),字公理,蒙古名扎剌儿,德臣长子。1259年,德臣死于合州,惟正奉宪宗旨至四川军中,经伯父副总帅忠臣和巩昌军将校推奉、诸王乃蛮台认可,权袭父职,守青居。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正式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时留戍青居的蒙古军帅乞台不花与浑都海相结,欲起兵响应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惟正遵照廉希宪传达的世祖旨意,缚乞台不花斩之,世祖嘉其功,令统掌东川军事。二年,入朝。三年,奉旨还巩昌,而由忠臣领兵与都元帅钦察戍守青居。同年,率本部军平定西蕃部长火都的叛乱。

至元八年,以叔父良臣出戍青居多年,戎马劳顿,奏请由自己替换他。时良臣已于青居之南建武胜城以备御合州宋军,惟正又在其地临嘉陵江作栅,扼其水路,夜悬灯笼于栅间,中置火炬,顺地势蜿蜒,可照百步之外,以防敌方夜袭。九年,率兵攻掠忠州(今忠县)、涪州(今涪陵),破其七寨。伯颜统大军攻宋,惟正奏请率部由嘉陵江出夔峡东下,与伯颜并力取杭州。世祖命他仍留在四川攻略。十二年,惟正及东川行枢密院(至元十年置,巩昌军属之)其他各部军与西川行院军共同围攻重庆,率本部兵夺其洪崖门,俘宋守将。十三年,略地涪州,克山寨23所。

十四年三月,奉旨自东川还镇巩昌。十五年,请王土鲁乘安西王忙哥剌赴漠北平定昔里吉叛乱之机,在六盘山发动叛乱,安西王相府令都元帅别速带领兵讨伐,以惟正为副。别速带不习兵,军行无纪,惟正帮助他正部曲、肃行阵、严斥候。过平凉,又选巩昌军精锐者补充。军抵六盘,土鲁据西山,惟正将别速带所统安西军分为左、右翼、以巩昌军居中,距敌一里许,令军士皆下马持弓引满,待敌突骑逼近,齐射之。敌败走,麾兵追击,擒土鲁,乱平。安西王还,嘉奖其功。世祖召惟正入朝,赐白金、锦衣,加授开成路(即以安西王夏宫所在六盘山地区置,今固原南)宣慰使。十七年十月,王相府罢,复立陕西四川行省,惟正授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事,分省于四川。四川经过数十年战祸,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避匿。惟正用心安抚,人民渐安。

当时各地诸侯的世袭管领本境兵民之权早已被削夺,独汪氏犹掌巩昌二十四州军民。至元十九年七月,诏罢去惟正的巩昌便宜都总帅职衔,收其制令、虎符,而以巩昌路达鲁花赤别速帖木儿兼巩昌平凉等二十四处军前都总帅府达鲁花赤。终于也削夺了汪氏的军权。二十一年七月,惟正奏:“一门兄弟从仕者众,乞仍于秦、巩州置便宜都总帅府,仍用元帅印,即其兄弟四人择一人为总帅,总帅之下总管府令兼之。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择其一为万户,余皆依例迁转。”(《元史·世祖纪六》)世祖从其请,于是汪氏权力又得到恢复。二十二年,惟正调任陕西行省左丞,入朝于上都,奏准将巩昌军民站户因饥流入四川并被括为四川军站户者归还巩昌。还至华州,病卒。

弟惟和,授巩昌便宜都总帅。至元二十六年六月,惟和奏: “近括汉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绝,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库。”世祖曰:“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元史·世祖纪十二》)二十九年,复授总帅兼府尹,仍佩虎符。其所统州县虽有减少,而原有权力基本上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