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告诉我们: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以上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一:加大朗读的训练。1、教师的范读到位,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加强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学生的反复朗读,以读代讲,根据课文行文方式的不同,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涵的意思。如《山中访友》与山中各位“朋友” 打招呼环节,采取分组读,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语气语态中体会山中朋友的多,作者见到它们时的喜悦心情。又如在读《想念母亲》这篇文章时,让男生读叙述部分,女生读文中引用的“日记”部分,女生相对柔和的声音,将季羡林在日记中所表达的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那“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情,渲染得更加真切。

二、能迅速概括和抓取章节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方法可以采取以下这些:1、将一段话概括成一个词或者短语,如《詹天佑》一文,就可采取这种方法,将课文大致概括为:简介詹天佑;接受任务;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竣工。2、概括章节,用词用句,体现语文的灵活与趣味性,如学习诗歌《中华少年》,概括每一节诗歌的大意,可用句式相同的短语。第一节概括为“神州的希望,中华的少年”第二节概括为“锦绣的山川,少年的家园”,第三节概括为“悠久的文化,不改的容颜”,第四节概括为“传统的文化,植根在心田”。......3、在概括了章节的基础山,学完全文,要求学生能用连贯而通顺的话语说出文章的内容。有了章节的内容概括,学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多了。

、 三、读写结合,学会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认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而在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定好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换句话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再换句通俗的话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通过朗读,讲解,六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基本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在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却往往信笔写来,拉拉杂杂,甚至还不乏写吃喝玩乐,写了一大篇就是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中心。不仅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的“交流平台”里,还要整体回顾整组课文表达的中心,如本册一单元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那么,在本单元的作文训练里,你选择的作文题材,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呢?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之“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写出来,放在作文之前,以指导自己的下面的行文。

四、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我们最近学习的一、二单元中,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有:1、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山中访友》一文,大量采取拟人的写作方法,从“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到与山中的“朋友”一一打招呼,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把自己与山中的一切融为一体,独特地表达出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山雨》一文中在比喻句,则尤其令人称奇。作者大胆的将山林中的一切,岩石,树叶,绿草。......比喻成琴键同,而山雨,则是一双奇妙无比的手,在键盘轻轻弹奏,“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通篇文章,把山雨当成了一个演奏家和画家来为山林演奏,调色,最后,雨珠滴落的声音,“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2、联想与想象。《草虫的村落》一文,则融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作者写到自己趴在草地山,眼前的一切就发生了变化,“细密的草茎成了茂密的森林”,看到甲虫遇见伙伴,想象它们在“寒暄”,想象它们像人一样,“意味深长地对视”,想象漂亮的圆虫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其他虫子“驻足痴望”。在联想与想象中,赋予虫子以人的感情,使读者感到虫子在无比可爱。作者看到它们忙忙碌碌,还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呢?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在观察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3、结尾点题的写作方法。《彩色的翅膀》一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文章的题目就像就像一个谜底,而谜底直到最后才揭示,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