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太有个性和想法了,很难管啊!”如今,一提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家长、社会心理学家都感觉是个大难题。那么,当社会法制环境、孩子心理状况以及教育发展方向都在随着时代发生细微变化的时候,究竟该怎样管教孩子呢?教师节前夕,湛江某小学因为一起体罚学生事件,使家长与任课教师之间就孩子教育问题产生分歧。“孩子不听话,老师能不能打?”“面对孩子的顽皮,老师应该如何管教?”“老师打学生有着怎样的感受和心态?”……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港城部分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社会有关人士,期望从他们的言谈中找到新时期、新环境下的教育平衡点。

事件引子

2008年9月8日下午,在湛江某小学校园内,记者见到了打电话投诉老师体罚学生的揭女士。

揭女士说:“下午放学回家,孩子一见到她就哭着说,他又被老师打了,双手到现在都很疼。”揭女士发现儿子手背红肿,问及被打的原因,儿子告诉母亲:“下午第三节课是数学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口渴,就拿出牛奶喝,喝完之后,拿着牛奶瓶翻了几下,被老师看到了,老师就让我把双手伸出来,然后就打了。”

看着儿子红肿的双手,揭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学校找老师。就该不该打孩子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各执一词,争吵升级,最后惊动了110……

暂不论这起事件究竟孰是孰非,采访中,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反映,老师打学生并不是个案。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明文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强大的法律保障下,学生不能打、不能动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那么,面对学生的顽皮,教育应该何去何从?教鞭落在哪里才是恰到好处呢?

各方观点

湛江市振兴中学全校长:

老师要用爱心和诚心教化学生

孩子在成长时期,顽皮是天性。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调皮的学生,要正确引导他,不能靠“打”来教育。现代社会,孩子的很多想法和沟通方式与以前的小孩不同,他们更多体现在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因此,我们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细细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老师,为人师表,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示范作用,因此,爱心、诚心和耐心在老师的师德师品建设中至关重要。老师体罚学生,会使学生产生害怕、厌倦的心理反应,极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是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家长王女士:

孩子需要罚,但不是体罚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的孩子被别的任课老师打了,这位做母亲或父亲的老师会怎么想?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亲不是像从前一样没有时间管孩子,而是在思考该如何管孩子。孩子也不是从前逆来顺受的那种,他们更有思想,更有个性,需要你平等的对待他。有时,我感觉,当孩子做错一件事的时候,那些没有说服力的语言和行为在孩子的心理根本行不通,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我们做家长的,必须循循善诱。那么,老师呢?作为育人者,他们本身比家长“权威”,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也比较重,更应该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体罚,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感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通过某些惩罚措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是体罚,也许体罚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孩子一旦怕了,就会导致偏科,心理有疙瘩,然后就会对这门课放纵,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这就使得教育功效适得其反。

赤坎某小学冯老师:

老师打学生还是为学生好,就是方式欠缺

教师打学生有时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部分责任心较强的老师在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上因方法单一而受阻,而又必须走入心灵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方法的表现。我们要相信,有些老师他们希望孩子上进的愿望是真诚的,只是在关爱孩子的路上方式和方法有问题而已。老师上课时,总要有些课堂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味采取说服教育方式,时间太紧张,不现实,只能通过一些惩戒措施达到即期效果,课后再教育。老师想让孩子变好,想知道孩子的心理想法,一定要跟孩子多进行沟通,教育作为一门心灵的艺术,我们老师要加强工作的艺术性和课后的心理辅导。

给老师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自尊

伴随着改革的进程,每个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部分学校的评价机制更让老师感到头痛。当工资饭碗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的时候,老师已经没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耐心地对待孩子的顽皮和不上进。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知识面越来越广,掌握知识的速度也比老师快,这对老师不啻是一个挑战,无形中也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如此种种,都让很多老师“疲于应付”或“神经紧张”。试想,这样的环境老师能轻松教学育人吗?

新形势下,对孩子的教育要更科学和耐心。心理学上讲,孩子从幼儿走向成人的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此时行为选择取决于行为所引起的身体上的后果。这个年龄段一般在孩子8岁以下。对于这个年龄以下的孩子,体罚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认识能力和自尊心不断增强,体罚便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了。其实,在我国,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孩子自尊基础上的。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打了学生的老师是一位拥有2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我根本没想把他怎么样,只是想惩罚一下。”然而,这次惩罚却超出了度。

一位好老师的产生是不容易的,他需要经过学生的千锤百炼,也需要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时代变了,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变了,当过去的老一套不适应新情况的时候,老师也需要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情绪。即便如此,很多优秀的教育经验仍不能抛弃。我们需要耐心的研究学生个体,我们需要有实际意义的家访,我们更需要老师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和耐心面对每一个犯错的学生。

我们需要了那么多,我们又给予了什么?学生超员,教学任务繁重,评价机制单一……教师本身的心理负荷以及相伴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好老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自觉用一种坚定的责任感迫使自己去克服种种困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去关注每一个他需要负责的个体。但我们不能期待每一个老师都如此“自觉”。

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老师回归到单纯质朴的教书育人环境中。只有这样,科学的教育观念才会真正成为教育的指挥棒,体罚学生的现象才会真正减少。与此同时,老师也应加强自身的师德师品建设,用充满爱心的教育培养我们的未来。

采访完这篇稿件,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里回忆蔡芸芝先生一段话。做学生的时候,从来没有细细品味过这段充满爱意的文字,而在此刻,却懂了那份藏在手心里用心良苦的爱……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公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三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