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三册《分一分与除法》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除法,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孩子们已经学过:乘法的意义、2~5的乘法口诀(二上)等相关的知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2至5的乘法口诀求商、“倍”的含义,后续的学习是:6~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二上)、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加减乘除混合过算(二下)等知识。

教材创设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一是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之所以安排了三课时“分一分”的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积累大量的分东西的经验,有助于他们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在分东西时采取的策略是有差异,关键是每次分得同样多,最后的结果同样多。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交流每次的分法及结果,而不是仅仅只关注如何列出算式。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了。二是编排学习内容上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要先弄清两者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三是“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分桃子——平均分的意义。它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少于份数。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类问题。进一步体验“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分成几个”都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有分得“一个不剩”和“还有剩余”两种不同的结果。

分糖果——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让孩子们感受分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运用这一系列“分一分”的活动,为进一步数学化,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分香蕉——除法运算的意义。“分香蕉”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入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香蕉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并解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并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这节课开始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飞行表演——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平均分

练习二——巩固和应用

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运动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快乐的动物——“倍”的含义

文具店——解决“倍”的问题

花园——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三 巩固和应用

二、说学生。

孩子们是在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周边较为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教育意识也相差很大,所以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北师大版本的学习,多数孩子学会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研讨氛围也很好,每个教师有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有背投、实物投影仪等设施,师生还有人手一份的和教材配套的学具。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其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能够把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能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并加深体会。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先请学生用摆棒或图示的方法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答案后,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解释它是如何表示平均分香蕉的过程及结果的,也就是结合问题情境说明算式中每个数与符号的意义,以及算式的读法。继续让学生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与书上写的算式比较是否一致,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进行“还可以怎样分”的变式练习,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观察主题图:说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义?

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二、探索新知。

1、 分一分,说一说。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12÷2=6(根)

(1)、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2)、在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感悟。

活动二:12根香蕉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动手分一分?

12÷3=4(根) 12÷4=3(根) 12÷6=2(根) 12÷12=1(根)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使学生在“分香蕉”的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2、 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板书:12÷2=6(根)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3、 猜一猜,分一分。

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地体会通过除法可以简洁、明了地表示“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同的部分”这一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书上的P38第一小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的体会等分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2÷6 = 2 10÷2 = 5 15÷5 = 3

3、变式练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例: 写出下列的除法算式。

(1)、 把 12 平均分成6分,每份是2。

(2)、 被除数是30 ,除数是5,商是6。

(3)、 有8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2盘。

(4)、 40除以8等于5。

4、 实践应用

24个小朋友分组去参加大课间活动,有多少中分法?怎样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同座讨论,列出除法算式)

24÷4 = 6 24 ÷ 6 = 4 24÷3 = 8 24÷8 = 3 24÷2 = 12 24 ÷ 12 = 2

24÷24 = 1

四、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