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已经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纵观当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诸多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现象,而艺术体验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艺术体验的视角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一番透视,以期引发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一)体验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事物,并在亲历的过程中伴随发生某种情感反应。“体验”一词在艺术活动中的内涵,又有其特殊之处。笔者认为,艺术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由于人们常常以其心灵最深层的感受与艺术对象相碰撞,因此发生体验时会有一种深刻的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体验的高峰表现为一种类似“沉醉”的状态。艺术体验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由发生逐渐到达高峰的过程,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这种复杂的内心体验是各种不同的感受交织的结果,是人物对艺术品的形式构成、内容、风格和意义进行心灵“化合”的产物,犹如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艺术体验成为人们内心各种感受的“综合体”或“化合物”。由于这种“化合物”已经打上心灵的印记,因此,获得艺术体验的人必然对艺术对象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发现。体验后的艺术对象已与体验前的艺术对象不同,它已经带有人们心灵创造出的新成分。当然,艺术活动的复杂性必定带来艺术体验的丰富多样性,因而本文的上述描述不可能涵盖艺术体验的所有特征。

笔者认为,在艺术活动中,儿童同样可以获得艺术体验,只是体验的程度与成人不同罢了。有人认为,儿童尚未成人,并不能从与艺术对象的交流中获得艺术体验,童年不过是一个人为未来获得艺术体验进行准备的时期。这种观念甚至成为某些人所谓的“艺术教育常识”。本文不能苟同这种观点。较之成人,儿童的艺术体验除了有程度差异之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儿童在获得艺术体验时常常伴有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那种特殊的内心感受往往通过儿童的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此外,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儿童并非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艺术体验,它需要必要的条件。除了艺术作品、活动主题、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儿童的影响之外,儿童作为主体获得艺术体验的必要前提主要有两个:一是儿童的亲身实践和参与。儿童必定要通过与艺术对象(不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的作品)的亲身交流或某种实践活动,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内容、结构和意味之中。二是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儿童必定要从日常的功利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以实用的、功利的和理性认识的态度去看待欣赏与创作的对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