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记“颅骨、侃侃而谈、目瞪口呆、出人意料、饶有趣味、终身受益”等重点词语。

2、我能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 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学法指导:

在这堂课上抓住 “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体会“我”情感上的变化。

自主学习:

1、我把课文读了( )遍,做到了正确、流利,我还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我”( )的( )老师( )的故事。他是一个( )的人,( )独特,他用( )的举动,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

2、我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下面词语。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饶有趣味:

深信不疑:  终身受益:

3、收集古今中外“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快速浏览怀特森的话,他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我又是如何逐步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的?找找文中写出“我”和同学们变化的语句,把变化过程精炼成关键词标出来。

( )——( )——( )——( )

4、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写)

达标测评:

1、我能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糊弄 (hú hù) 挑战 (tiāo tiǎo)

侃侃而谈 (kǎn kàn ) 破绽 (zhàn dìng)

2、我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睁大眼睛直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诧异害怕,茫然发愣的样子。( )

(2)形容理直气壮不慌不忙说话的样子。( )

(3)没有想到的,或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 )

3、小练笔:

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知识链接: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 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 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 岁的小学生之手, 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 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 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 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 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 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 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 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 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 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