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命石敬瑭

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五代会要》称其为东汉明帝第八子淮阳王刘昞的后代。唐乾宁二年(895)二月四日生于太原,称帝后更名刘嵩。庙号高祖。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5000之众抵住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

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而石敬瑭来不及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 ‘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

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54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

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一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耶律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出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及王淑妃。”

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