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模拟实验建构本体——对形状、大小知觉的线性构建。

“地球与宇宙”的很多认识对象对于学生来说都过于宏观,过于遥远,无法组织学生的实际观察。模拟实验是认识这类事物的重要方法。模拟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能使研究对象微型化,又能使研究对象扩大化,还能找出研究对象的理想代替物。

(1)推测引起“原型”外在现象的原因。

推测引起“原型”外在现象的原因是本体建构的基础。模拟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实验中所要模拟的现象是怎样的。对自然现象的了解越深入,模拟实验设计时的细节考虑得也越周密,所以教师应多渠道挖掘感性素材,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其中自然现象。

例如六下《日食和月食》课堂实录:

播放日全食录像导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边看边想,这是哪一种天文现象,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师播放日全食录像)

生:日食;

生:太阳被某种物体挡住了。

观察日食发生的过程图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老师给大家提供日食发生过程图(图一),仔细观察这一组照片,你能发现日食发生的哪些特点?

生:太阳被物体挡住;

生:挡住它的物体是不透明的,不发光的物体;

生:挡光物体是球形或者圆形的,形状成弧线;

生:挡光物体在运动。

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挡光物是怎样运动的。

生:是逆时针运动。

生:可以把太阳差不多完全遮住。

生:挡光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录像的播放,情景的再现,清晰了学生的表象,把孩子们带回到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场景中去了。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全食现象的观察(录像),尤其是对日全食发生过程图的静态观察了解了“原型”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

(2)清晰对“原型”的已有认识。

通过对日食发生过程图的观察和描述,基本可以确定太阳和我们(地球)这两个“原型”。对于日食成因中的关键“原型”——月球,教学中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梳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