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幼儿主动喝水的习惯。因此,培养幼儿主动喝水、科学喝水的习惯,探讨,成为极具价值的生活教育课题。

目前,幼儿在园的喝水现状不容乐观,突出问题表现在:

(1)教师对幼儿喝水量的把握模糊不清。他们不清楚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每一天、每一次该喝多少水;对幼儿喝水情况听之任之,组织比较随意,缺乏关注;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家长,一味强调幼儿喝水越多越好。

(2) 家长普遍存在“宁多勿少”的矛盾心理。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喝水以适量为宜,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他们的实际表现却是矛盾的,从来不担心幼儿喝水过量,唯恐喝水不足。不少家长认为幼儿在园的喝水量不够,因为他们觉得班上的幼儿比较多,教师不可能一一关注,幼儿一旦生病家长就认为幼儿在园缺水了。

(3) 幼儿自身喝水的“内需”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在自然情况下,90%以上的幼儿处于被动的喝水状态,在教师提醒、督促之下才去喝水,或者看到同伴去喝水,才想起自己要喝水;只有不到10%的幼儿有主动喝水的行为,能主动喝水或主动告诉教师自己要喝水。

针对以上教师、家长、幼儿三个不同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喝水环节的理想状态应集中体现在“科学”两个字上,它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幼儿知道喝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喝水的基本常识,喜欢喝白开水;

二是幼儿能逐渐做到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主动喝水,适量喝水;

三是幼儿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能安静、有序地喝水,及时喝水,保证身体健康。

科学喝水——喝水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幼儿在园是否具有喝水的意识,是否能够喝足量的水,不仅意味着幼儿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更从深层次反映出班级的心理氛围及师幼关系的质量。因此,幼儿在喝水环节中呈现出的状态成为衡量班级工作质量的显性指标之一。结合幼儿园喝水活动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喝水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要点。

懂得喝水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喜欢喝白开水,逐步做到主动喝水。

在取放杯子、接水、喝水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口杯。

能独立喝适量的水。

养成安静、有序喝水的良好习惯。

在成人指导下,学习根据身体需要适量喝水。

知道按时喝水,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喝水。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个体差异,或细致周到地帮助、吸引幼儿,或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主动性,指导幼儿实现喝水环节中的自主管理,逐步提升幼儿主动喝水的意识与能力。

1、托,小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30℃左右)的白开水,为托班幼儿接好半杯水(约1 oo毫升)。在托班幼儿人园前为每个幼儿的口杯制作不同的标记,比如小花、太阳、草莓、樱桃等。在摆放幼儿口杯时,注意要露出标记,且口杯把手朝外,方便幼儿拿取。

在幼儿喝水前观察盥洗室的地面是否干燥,为幼儿喝水提供安全的环境。幼儿手脏时,帮助幼儿洗干净手。

以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组织幼儿轮流喝水,每4—5名幼儿一组。

提醒幼儿端取自己的口杯喝水,指导小班幼儿有序、独立接水,提醒幼儿接水时眼睛看着口杯,接半杯或三分之二杯水。

指导幼儿握好杯把,端稳口杯,轻轻走到喝水区,一口一口慢慢喝,提醒幼儿不把水洒到衣服或地面上。

随时提醒幼儿安静喝水,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喝水行为,对说笑、打闹的幼儿给予指导和纠正。关注幼儿嘴巴或衣服的前胸部位是否有水迹,及时用毛巾帮幼儿擦干或更换晾晒。

鼓励幼儿喝完杯中的水,注重发挥教师自身或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带动喝水困难的幼儿共同喝上足量的水。将口杯放到固定位置。

准确把握幼儿的喝水量。通常情况下,每位幼儿每天在园大约喝水600ml。特殊情况时,比如身体不适、运动后出汗过多、天气炎热等,要给予个别照料,适当增加喝水量。

注意把握喝水时机。在上午lO点左右、户外活动后、午睡起床后、下午15:O—16:OO,及时组织幼儿喝水。

幼儿不小心洒水时,及时擦拭地面,避免幼儿滑倒、摔伤。

在盥洗室用不同标记或图案划分出等待区、接水区、喝水区,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提出指导建议。同时,倡议家长在清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半小时提醒幼儿适量喝水。

2、中、大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的白开水(30℃左右)。

提前擦拭、整理盥洗室,保持室内干燥和整洁。

组织幼儿喝水前洗干净手。

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端取口杯,接适量的水。

关注幼儿喝水情况,对聊天、打闹、拿着杯子乱跑的幼儿及时提醒和引导,及时表扬幼儿有序等待以及在固定的区域安静喝水等良好喝水行为。

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喝水量。比如,感冒发烧、小便发黄、天气炎热、吃了较干硬食物后要增加喝水量;饭前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运动后休息一会儿再喝水等。

提醒幼儿喝完杯中的水后,将口杯轻轻地放到固定位置。

引导中班幼儿知道地上有水时,及时告知教师;指导大班幼儿尝试清理地面,保持地面干燥。

提醒幼儿及时用毛巾擦拭嘴上的水迹或更换被洒湿的衣服。

引导幼儿讨论、制定喝水规则,使幼儿愿意遵守喝水规则。

与家长充分沟通,以保证幼儿在“最佳喝水时机”适量喝水,使幼儿逐步养成在“最佳喝水时机”及时喝水的习惯。

科学喝水——喝水环节中的问题诊断与应对:

幼儿在喝水环节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集中又不易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幼儿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解读,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策略与措施来应对,使突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使幼儿了解喝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一位小班教师在观察记录中这样写到:

宝宝们在接水。轮到元元时,只见他手里拿着杯子,站在饮水机旁不动,我提醒他说:“元元,接水喽!”元元看着我,小声说:“老师,我不会接水。”站在元元身后的月月按捺不住了:“元元,你把杯子放到水龙头下,往下按水龙头,水就流出来了。”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说起来:“一只手拿杯子,一只手按水龙头。”“接一大半凉水,再接一小半热水。"“快接吧元元,很简单的。”元元听了同伴的话,迟疑地看着我,我趁机鼓励他说:“元元长大了,要像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于是,我拿起一个杯子,给元元做起了示范。“看,接水很简单的噢,自己来试一试。"在小朋友和老师的鼓励下,元元终于自己接了一杯水,举起杯子,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冲他点了点头,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由此可见,托、小班幼儿在喝水环节中,除了喝水的意识和习惯欠缺之外,还经常因为自身的动作发展较慢而造成喝水技能方面的困扰。针对幼儿在认知、技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问题诊断

1、不喜欢喝白开水

多数幼儿喜欢喝甜味饮料,对白开水没有兴趣,每次喝白开水时都比较困难:有的幼儿会要求喝从家里带来的“甜水”,对教师说:“我不喝水,我要喝甜甜";有的虽经过教师的好言相劝,但也只能勉强喝一小口;甚至个别幼儿就是抿着嘴,歪着头,拒绝喝白开水。2—3岁的幼儿味觉发展刚刚开始,对甜味比较敏感。另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幼儿喝上足量的水,选择让幼儿喝各种甜味饮料或喝糖水、果汁等各类“甜水”,结果导致幼儿不喜欢喝白开水。

2、使用口杯喝水有困难

升入小班后,幼儿开始尝试独立接水喝,但在接水时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口杯拿不稳,时常不小心将口杯掉在地上;口杯对不准水龙头,将水洒到地上,甚至洒湿衣服或鞋子;水接得过多、过满。另外,部分幼儿不会用口杯喝水,喝水时边喝边漏,将前面的衣服全部洒湿,甚至有个别幼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还要用奶瓶、吸管才能喝水。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动作反应较慢,不能很好地控制手部动作;二是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接水时与同伴聊天或东张西望;三是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很多幼儿在家喝水时都是由成人哄着喝、骗着喝、喂着喝,有的甚至从小就用奶瓶、吸管来喝水,一直延续到上幼儿园。

3、喝水时喜欢边喝边玩

托、小班幼儿喝水时总会有这样的情景:被水龙头的流水所吸引,口杯里接满水了,还不知道关闭水龙头;接了水不喝,和小伙伴互相倒水玩甚至喝水时“咕噜噜”地吐泡泡玩。此类现象的出现与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极大关系。幼儿喜欢游戏,喜爱模仿,所以幼儿将喝水也当成一种游戏,喝水时总会伴随着玩水和说闹。

(二)问题应对

在解决托、小班幼儿喝水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时,要注意所采取策略与措施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适合低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

1、运用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策略

采用这些策略,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与感受,对白开水产生兴趣,有效解决幼儿不喜欢喝白开水的问题,引导幼儿愉快喝水、喝上足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