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幼儿教师,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教会孩子一定的技能,从小培养幼儿树立自信心。

一、自信的概念

自信是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的一个概念,那么,自信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1.行为成就

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

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

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

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就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效的积极。当你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尝到成功的滋味。

二、培养幼儿自信的重要性

理论意义: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自信”的内容,这是我国幼教法规在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面的进步。有关专家认为:“保护自信,培养自信”是有理论依据的。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我人格、自我能力、自我价值及自我内部心理动力予以深刻认识和充分信赖的基础之上的。学前期是自信心产生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期,重视和加强幼儿期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工作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