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

在例1中分为3个步骤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的产生,在观察直尺中体验1毫米的长度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列举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而言:通过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如: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