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完这节语文课,我静下来反思,具体的感受颇多!

有人称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三年级孩子还没有自主读书的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引领和训练。因此我始终追求课堂的民主平等,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最真实的表现自己,体现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字里行间的研读揣摩中,让他们感情体验,抓住课文中静态和动态事物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在桃林里得到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以及浓浓的不舍和深深地留恋,并通过情感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是成功的。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因此,新课伊始,我便出示了文中黄色的广告牌,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还没有切入正文,学生就已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创设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由文中的广告牌引入新课,衔接自然,顺理成章,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整体感知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初读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的要求,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指名分段读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而且初步感知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品读细节,精雕细琢

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朗读就更显得重要。文章的字、词、句、段应该怎样读,怎么理解,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应是他们通过揣摩、品味,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在讲课时我以感情为线索、以喜悦贯穿全文,从品读细节入手巧妙悟情,突破重点。教学中,我通过体会“四处细节” 来达到巧妙悟情,突破重难点的(细节之一——关于红箭头;品味细节之二——关于纸条;品味细节之三——关于小狗;品读细节之四——关于小猫)。这样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达到了最佳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做一个智慧的教师是何等的不容易,因为缺少教学智慧,所以本节课也有些许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下来缺少评价,语言的准确性、精炼性有待提高,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日后应注重问题的精炼,以及提问题的方法。

2、在教学中,放手放得还不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面还不够广。今后应注意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可能总结得还不够全面,还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但经过这次公开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语言的组织,对自己都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怎样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纵向发掘,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