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诱发创造 激活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让每个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以“我”为主,从“我”出发,调动起他们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发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让他们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学会自由表达,倾吐心声,展开遐想,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1、拓宽写作的空间。要想在习作训练上有新突破,就要打破传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写作新“地带”。教师应指导学生大胆选材、构思、不拘形式任意表达,锻炼他们敢写想写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广辟思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写作灵感。当中秋节来临时,学生们都能在作文中写到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我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于是学生们由月亮想到了宇宙天堂,想到了神话故事,想到了海边潮汐。又如深秋的菊花,我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经过这一阶段训练后,学生们开始学会用心灵感受世界,能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对社会、生活作出价值评判。

2、交给评判的权利。在过去的作文教学流程中,从始至终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中心,一切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的“自我”被置之度外,只允许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而今的作文教学则注重从学生的主动性出发,培养学生评判作文的能力。无论是写作指导课,还是习作讲评课,都应让学生质疑、提问、评价。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评作文,学生互评作文或者师生共同评价作文,这种类似讨论研究性的评判活动,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增强自身鉴赏、判断的能力。当看到一篇佳作,我就会让小作者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后还说说能这样写的灵感,或者这样写的目的,动机等。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表扬,使学生的主体愿望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领悟到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再有,在朗读的过程中,小作者及其他同学也能共同寻找不足之处,这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确实提高作文能力。

3、追寻信息的“足迹”。当今社会已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身边处处皆信息。象参观黑板报墙报栏,翻阅报刊杂志,收听广播,欣赏电视节目,通过上网更是一种阅读。这种阅读不但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还能让他们了解信息,捕捉信息掌握信息。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信息这把充满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快乐作文”之门。我在教学生写状物的作文时,没有讲解作文的结构,写作的方法,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动笔写作。而是请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先收集关于水果的所有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可以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向家长咨询。在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有的学生将介绍水果的书籍带到班上,摘录着读给大家听;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和这个水果之间的趣事;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水果的产地、滋味及如何种植这种水果;有的学生则将网上查到的关于水果的传说或是得名的原因讲给大家听。这些资料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当他们准备写作的时候,完全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从丰富的资源中有机提取、优化组合、精心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来。这时我看到的一篇篇作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既有一定的知识,又充满了童心、童言、童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