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跳出农门”,“吃官家饭”有一份工作是父母一生的盼望,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要孩子考名牌中学,上名牌大学。学生也只能在茫茫题海中苦苦挣扎。

2.社会及教育部门的不公正评价让老师和学校成了 “商品”,有了明码标价。出现了择师费,择校费。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把提高学生成绩当作最重要的筹码。(学校,家长也是这样评价的)学校为争名气,争效益,也拿学生作赌注:今年我校毕业生考入重点中学有多少,考入重点大学有多少。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育主管部门也拿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成绩。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在是太难了。

3.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每年踏进北大,清华校门的全是各省的状元,600多分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状元只有一个,撑起社会主义事业的都是状元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分数不等于能力,能够成为强者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真正好的学生是怎样的呢?

【反思】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学生考试及格,为什么非要让学生听话,难道教育的所有只在于此吗?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科举制度让多少举人在成败之间哭过,笑过。我们真的要让学生在一张试卷之后,完成哭与笑的故事吗?社会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让从事教育的老师和从事学习的同学们增添了许多的压力。我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平庸,我快乐!

【案例一】马华是一个被艺术毒害的孩子。

5岁的马华妈妈送到一个舞蹈班去学习,她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老师把她重点培养,每次上课都将她列入核心位置。“这个孩子一定是个搞舞蹈的好苗子”这是老师对她的评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华的身材却很矮,自身条件的缺陷让老师对她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五短身材”“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身材?”这是老师对她冷言冷语。更让人痛心的是父母对马华的不理解,每次她哭着回家时,父母的态度总是和老师一样。从此,马华开始逃学,旷课。当她把语文80分,数学86分的成绩交给父母时,妈妈暴跳如雷,把成绩单撕个粉碎。马华那天没有上学,她对父母的敌对心理由此而生。对上学的恐恐怖怖使她一次次地装病,在她幼小的心里产生了“上医院总比上学好”。终于有一次,她被送进的精神病院,她是装的只有她自己知道。出院以后,马华便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她彻底绝望了,当她用刀子来虐待自己时,父母清醒了,“为何当初不多给女儿一点空间?多给她一点关爱和理解?”这是他们深深的忏悔。从此,他们不得不像哄孩子一样教她学习,给她许多婴儿般的安抚与宠爱。马华的全部生活只是看一些三毛的作品,看一些日本卡通片……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