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开元之际,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发表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电视讲话;今天,时近6载,回头看一看中小学的实际状况,我们又作何感慨呢?有人把“减负”比作浪潮,一浪涌来,冲到海滩又退却了,随之又涌来新的一批,这种浪潮的主要力量的媒体与舆论,真正执行的学校却还在“减负”之外。变成了减负减负,越减越“缚”。笔者身处“减负”的第一线,现撷取生活中的小片断,让我们共同聆听“减负”大旗下生命的声音吧。

“怎么这样难?”

【案例一】某班一位同学的成绩很烂,虽然拼命地努力,期末考试仍然是个不及格。觉得很不公平,他对老师说:“老师,我考及格怎么这样难?”

【案例二】一些老师常常抱怨道:“我们班上有不少不听话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蹋糊涂不说,还经常给我找麻烦,教好他们怎么这样难!”

【聚焦】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特殊的发展经历。比如有的学生体育特别好,有的学生学习特别好,有的学生音乐特别好。这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正常现象。如果把这样的正常发展蒙上太多功利主义的尘埃,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偏离了人文的方向,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漠视了学生的情感。朱永新曾说:“我们的教育缺很多,缺钱、缺人才,缺人文关怀,缺理想的追求……最缺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人文情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教育是“见分不见人”,甚至于教育不把人当人,如果把人当人,就不会让孩子起那么早,睡那么晚,让孩子们没有休息日,就不会让孩子做那些重复的,简单的练习和作业。”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那唯一的“最正确”“最确切”,或者“不正确”“不确切”,选择个A、B、C、D,或者打出个“√”“×”,囿于功利,图于操作,刻板训练,把充满灵性的学习活动异化成“回家做习题,上课对习题”枯燥无味的技术化,机械化,程序化的操练活动,学生淹没在题海里,没有个性,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俨然成了机器人,学习以至于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一种无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