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一种繁琐的劳动,也是一种具有创造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依照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形成的。备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信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的备课模式,格式统一规范,洋洋洒洒几大本,足以应付各种检查。从依赖配套教参,发展到依赖现成的教案。把备课仅限于写教案,教案中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知道现在学生已经不在愿意充当“容器”和“木偶”,他们需要有一个自己发挥的空间,因此脱离学生现状的教案,即使洋洋洒洒几大张,又有何用呢?那如何才能备好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

一、 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编者意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自己应该熟读课文,了解所读课文中有哪些新的知识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情感的亮点在哪里?什么地方适应学生生活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天下?然后才能举笔书写设计课堂教学。只有在课前经过周密的思考,才能备好课,进而能上好课。

例如在备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备课之前首先要弄清作者描写两棵樟树的什么?为什么不写故居内别的植物而非要写两棵一遍一遍读课文,不难看出作者借樟树喻宋庆龄。知道了作者的意图,那么在备课时就要围绕它。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樟树的资料,初步了解樟树。课堂教学设计也以樟树的两大特点为主线,从而引导学生由树及人,由浅入深的了解宋庆龄,认识宋庆龄。

又如在《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作为香港学生,他们肯定能切身体会当时的心情,而我们的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已渐渐地模糊。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在备课时努力为学生寻找这样的生活体验——激动人心的,令人振奋的。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身感受,学习的激情,从而更好的学好课文。

二、 教师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自由自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随着信息化的进入,孩子们的主动性更强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确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与束缚。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学生发展的目标,合理地创造课堂情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如在设计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教材《海底世界》,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可设计出不同的说话练习片段。在学完第2自然段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样的声音,仿照课文样子来练习

说话;在学完第三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观看一段海底动物活动的图象,然后再组织他们说话。这样的设计,不但考虑了能力强见多识广的学生也兼顾了一些比较闭塞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激情。也只有在备课时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才能构筑出生动活泼,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三、 教师角色转变,融于学生

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是令人敬畏的长者,也不应该是口头上的朋友,而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伙伴。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言堂,应该注重于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着重于思考如何加入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出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让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共同学习探究,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两组主体间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如在设计《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对沙漠中的绿洲我和学生的认识差不多。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片段:你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吗?猜想一下。于是让他们讨论,讨论中我就奔波于各个小组之间,并发表着个人意见。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自己述说的空间,又让学生感觉老师也在不断的摸索,和他们是一致的,这样学生的兴趣肯定被调动起来。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的故弄玄虚,课外书看得多的同学有些沾沾自喜,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的气氛浓郁,也引得一些平时少看

书的同学暗暗后悔。由此可见,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自己设计在内,从而构建出完整高效合理的教学流程。

四、 教案设计要形式多样

由于受陈旧、落后、过时的传统教学思想弊端的束缚,多数教师墨守成规,过于依赖教案。很多学校规定教案的格式,甚至连旁边注解的宽度也规定。这样使得广大教师的教案的设计过程表现为师生问答式。这样也就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自由调控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备课模式,无须事先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无须设计好学生的回答,而应设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备课写教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随笔式、备忘录式等,只要他反映出上课师生、生生的互动,反映出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地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让教师采用电脑备课,发挥方便、快捷,易修改的特点。只有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案,才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的结构具有三维性,他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拓展和整合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资源,而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有课外读物、电影电视、学生生活、网络信息等。这就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地要从教科书的学习发展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能再完全依赖于原由的经验,套用现成的模式,应该不断的开拓创新,设计出适应新课程,适应新时代学生要求的教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