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 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 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离不开各种有形的活动交往。学生在参加学习、文体、听报告,参观旅游和生产劳 动等项活动中,必然产生相应的交往,这些活动和交往,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 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 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 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

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 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 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 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 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 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 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

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 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 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 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 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 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 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认清德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始终如一地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工作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来自知识的逐渐积累,又来自对客观实践的亲自体验,因而必须长期培养 ,反复提高。比如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来自对是非善恶 与美丑的不断认识与体验。学生的行为习惯,更需长期实践,持续锻炼。实践证明,塑造正确的思想与习惯、 不能短期完成,改变错误的思想与习惯,往往需较长时间。离开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尤其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使之对工作 具有责任感;对集体、对同志无限关怀和尊重;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对劳动,具有热爱的情感;对共产 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总之,要使把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 度和科学世界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不同的思想影响,就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当前,西 方种种影响较为突出,一些腐朽的东西,经常侵蚀着学生心灵,他们的思想不可能风平浪静,而是波浪起伏, 有高有低,时好时坏,进退交织。面对学生的思想反复不应悲观失望,惊慌失措,而要深入调查,关怀体贴, 反复教育。鲁迅说:对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那种大发雷霆,严厉惩 办,灰心丧气,厌烦学生、斥之为“品质恶劣”不堪造就的态度与做法,只能危害工作,招致恶果。因为暴风 骤雨,可能带来湿润,但易摧残幼苗;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语,耐心疏导,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促进幼苗茁壮成长。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