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

首先大致概述杜甫生平,杜甫的人生阶段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读内容,切入《望岳》。

(切入较自然)

其次,在学生读过三遍之后,提问“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在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学生:我能感受到景色的秀丽。

学生:通过最后一句话,我能看出作者的抱负。

学生:我觉得作者在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极其美丽的景色。

学生:我能感受到一种气势。

学生:我会感受到作者希望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志向。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的感受正确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此一环节中,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些回答,第一,对杜甫生平的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二,平时对语言感悟的积累(教师在品词、析句方面多引导学生);第三,语文教学中学会“买关子”和“抖包袱”。)

第三,品味关键“字词句”

如:“夫”“钟”“割”“会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四,由题目引入“望”

远望、近望、细望(仰望)、俯视。

先写景后抒情。

明确本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证实课前学生发言的正确。适当补充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一览众山小”不仅仅是表现作者等上泰山之巅,更希望攀登上人生的高峰。

第二首《春望》,解题,春天望长安,当时的长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此处,可以让学生先说,教师补充),围绕一字“望”,找出“望”的景物,“国、山河、城、草、花、鸟”(烽火、家书作者所想象和联想),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分析一、二两句。写景是为了抒情,引入对最后两句的分析。重点品析 “白头——愁”“搔——解愁的动作”“更短——愁的程度”。概括作者的情感。

比较两首诗的风格。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的感触截然不同。前者充满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后者凄凉悲叹、感情沉郁。

(请各位同仁朋友,提出宝贵建议,谢谢!)